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现在最满足的事就是能带徒弟”

2012年11月30日 01: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朝阳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初冬,在黑龙江省望奎县文化宫的皮影戏传习所里,望奎皮影第四代传人谷宝珍正在指导她的学员们练习皮影戏《穆桂英指路》。白色的幕布上,风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在咿咿呀呀的伴唱中,几位皮影艺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从他们的一招一式中,可以感受到望奎皮影的悠久历史和古老魅力。

历经百年沧桑

“相比南方皮影戏,望奎皮影戏唱腔更加流畅,有着更强的艺术表现力。”望奎县文化馆王馆长评价说。美轮美奂的影人、高亢委婉的唱腔、娴熟默契的配合,构成了望奎皮影独具风采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皮影中江北派的代表。

据史料记载,清代有众多中原移民定居望奎,18世纪末即有河北乐亭皮影艺人来望奎落脚演唱,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在保留河北冀东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双城皮影的外调及杂牌子曲牌,融合冀东口语掐着嗓子伴唱,唱腔流畅,表现力强,被称为“两合水”影腔。在表演上,望奎皮影拿影技法纯熟,影人上场讲究套路,场景道具摆设讲究主次。影人吸收了戏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注重展现戏剧的矛盾冲突。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望奎皮影最为红火的时期。它打出了黑龙江皮影戏“江北派”的招牌,成为全省城镇乡村的重要艺术演出形式。其传统剧目广泛流传,代表性演员征服了广大观众,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望奎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实际上,望奎皮影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困境。

困境中再生

皮影戏的变迁折射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兴衰荣辱的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不断改变,皮影戏的观众市场从城市退居农村;年轻人喜好更加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年轻观众逐渐流失,皮影戏观众数量急剧缩减。据望奎县皮影剧团的工作人员介绍,县里皮影戏最辉煌的时候有22个皮影“箱子”(皮影剧团),到了2008年,能够参加演出的皮影“箱子”(皮影剧团)只剩下一个,8名演员平均年龄近70岁,会雕镂影人的艺人只有两位。艺术传承的青黄不接将望奎皮影戏拖入了濒危境地。“难,难啊,太难了,没有钱,什么事都做不成,没有人找剧团演出,剧团没有收入,更没有人愿意学。”回忆当年的困境,老艺人宋官荣感慨万分。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望奎皮影人举起了“传承为本”“创新为旗”的大旗。创新后的新型皮影戏主要以现实生活内容编写唱词,增添了创新元素,以现代皮影戏、影调、幽默小品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故事编排上,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杨家将》、《岳飞传》等皮影经典剧目进行了合理改编,在保留传统皮影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表现形式,给观众更好的体验。

近几年,望奎皮影在展现方式上也有了新的拓展。由其衍生的皮影舞打破了传统皮影戏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循序递进的前区舞台场景布置,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空间。此外,由纯驴皮精心制作、装裱的皮影工艺品,将皮影人物和背景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相框里,是望奎县抢救皮影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艺而绽放的一枝新花。皮影画创作者张家纯采用工笔画重彩手法,把皮影人物和背景造型在景灯下的效果定型在纸绢上,使瞬间的舞台表演定格为可以永久收藏和研究的艺术珍品,先后在国内及美国等地展销,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迷人风采。

传承令人欣喜

为了保护这门精彩的民间艺术和非遗项目,望奎县成立了皮影协会,积极整理唱段、搜集传统影卷,为老艺人们录制了磁带和光碟。同时,县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望奎皮影的保护力度,专门在文化宫内辟建了皮影展厅、皮影传习所和皮影戏小剧场,对谷宝珍、张淑荣、宋官荣等8位皮影老艺人每人每月给予700元生活补助。

据介绍,艺人们有了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剧团上下专心从事皮影创作研究,致力于培养新人。县文广局目前已制定了培养传承人的工作计划,重点培养16名师徒教学式的新传承人,同时鼓励家庭式传承;去年举办了两期望奎皮影培训班。目前皮影协会已经有94名皮影爱好者,通过培训,15名学员已经熟练掌握皮影的演唱、伴奏、操纵等方面的技巧,能够独立进行皮影戏演出。

在保护和传承皮影戏的同时,望奎皮影还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类艺术进行了交流。在东北亚区域农村与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国际研讨会期间,皮影艺人演出了皮影戏《三请樊梨花》,获得了广泛赞誉。

“我现在最满足的事就是能带徒弟,望奎皮影戏后继有人了!”宋官荣备感欣慰。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