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童庆炳:中华民族原初文化是重实际而不重玄想的

2012年11月22日 01: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华古代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一般而言玄想对他们是多余的,从农作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出力大,耕作细,其收获也必大;出力小,耕作粗,其收获也必小。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所得。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士人,如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或者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是重实际而不重玄想,因为玄想对于他们没有实际的益处。但中华民族的文明不欺人、不骗人的诚实的务实精神和踏实作风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人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秋天的收获是由春天的种子发育而来的。我们在讲中华文化的务实精神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科学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称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如“宁与燕雀翔,不随鸿鹄飞”,表达了宁与普通人为伍,屈居下位,而不依附权贵,求得显达的精神;“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所表达的是,宁愿作一个闲人,也不去白拿俸禄,而不为民办事的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歌咏卑微的野草的诗,在中国是路人皆知的,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

——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