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40名晚报热心读者探秘不一样的南山

2012年11月20日 05:29
来源:重庆晚报

读者正在探访黄山防空洞

读者正在探访黄山防空洞

蒋宋夫妇在防空洞前合影

蒋宋夫妇在防空洞前合影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空军坟的历史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空军坟的历史

蒋介石宋美龄黄山防空洞前罕见照片首次曝光 神秘防空洞首次对普通市民开放

说到南山的特别之处,就不得不提到深厚的文化资源。

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重庆住了8年,这8年中住得最久的是位于南山上的黄山。蒋宋夫妇住在黄山多年,一直以来许多人都有过猜测,他们在黄山的官邸下挖有逃生地道。

这条传说中的地道究竟存不存在?上周末,由重庆晚报联合南岸区手机报组织的40名热心读者在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文史专家钱锋的带领下,探秘南山悠久的文化,走进“空军坟”、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并首次探秘传说中的“逃生通道”———离蒋宋夫妇住所不远的一个防空洞。

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文

杨帆/图

蒋宋夫妇神秘合影曝光

合影背景为黄山防空洞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猜测,认为蒋介石在黄山官邸下挖有逃生通道。”钱锋说,“其实黄山上确实有逃生通道,不过并没有挖在蒋介石所住的云岫楼下,而是离云岫楼有几百米远。”

钱锋所说的逃生通道,是一个防空洞,离云岫楼大约300米远。“馆里刚刚征集到两张非常珍贵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影,而他们合影的地点竟然就是防空洞前。”

在其中一张照片上,宋美龄内穿圆点花色旗袍、外罩黑色长大衣,双手揣在外衣口袋中;蒋介石则是身穿军装,右手拿着手杖,左手挽着宋美龄。两人的表情看起来都很严肃。在他们身后,是一个山洞洞口,洞口旁还能看到一堆坍塌的石头。

而在另外一张照片上,同样装束的两人行走在一条山间小路上,宋美龄走在前,左手往回拉着蒋介石的右手;蒋介石的左手拄着手杖。两人都埋头认真地走着路。两人的身后几步远,跟着一名侍卫打扮的男子。

“第一张照片身后的山洞就是他们当年逃生的防空洞;第二张照片是他们在去防空洞的路上。”钱锋介绍,据他考证,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1941年底。

钱锋透露,这两张照片是通过本地企业家张海星的努力,协调知名照片收藏家徐宗懋捐赠给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的。

神秘防空洞首次对市民开放

设有发电机房和卧室

蒋宋夫妇为什么要专程到防空洞门口合影?这个防空洞是什么样?蒋宋夫妇当年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故事?

在钱锋的带领下,40名读者小心翼翼地踏过林间石板路,来到藏身茂密树林中的防空洞前。和半个多世纪前的蒋宋夫妇合影相比,洞口并没有多大的变化。防空洞平日并不对外开放,铁门紧锁。钱锋透露,“这是防空洞首次对普通市民开放。”

打开铁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就像是现在人家的入户花园,洞门口也有着大约三四平方米的平地,走过平地,突然洞内就变得陡峭,38级石阶一路向下。

洞内可容两三人并排走,洞顶已经长了石钟乳,地面用石头铺成,周围敷上了水泥。钱锋介绍,这个洞原本用的是木材做洞壁支撑,只是经过几十年,木材已经有些腐朽,目前博物馆正在对防空洞进行整修。

向前走数十米,就是一个宽敞处,约摸六七平方米。“这是发电机房。”钱锋介绍,再向前走,还有比发电机房更加窄一些的房间,是当时的卧室。整个洞内已经空空如也。

据了解,这条防空洞整体呈Y字形,总长500米,最宽处约5米,有3个出口,分别通向蒋介石、宋美龄卧室和山脚。

蒋介石几乎命丧日军轰炸

躲到防空洞逃过一劫

“多亏了这个防空洞,蒋介石才能逃过一劫。”钱锋介绍,作为蒋介石在重庆住得时间最多的地方,黄山既吸引了国民党一大批军政要员到此居住,也因此成为日军的“眼中钉”。为了杀掉蒋介石,日军对黄山进行过多次空中轰炸。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41年8月30日那次。”钱锋说,轰炸前,日军经过多番侦探,确定蒋介石在云岫楼开会。日军飞机从武汉出发,绕道湖南、贵州,对黄山进行精确轰炸。

当时蒋介石正在组织开会,炸弹就扔了下来。最开始蒋介石还不愿意走,他的卫士看形势危险,赶紧一路护着他和宋美龄往防空洞跑。结果蒋介石和宋美龄进去没多久,他的两名卫士就被砸死在防空洞门口,另有4人受重伤,而云岫楼也被砸伤一角。

到了年底,蒋介石和宋美龄专门又来看了一次防空洞,并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钱锋介绍,防空洞里当时还配备了发电机房,安装着大型发电机。据史料记载,蒋介石曾经在此连续居住了11天,指挥作战。

据了解,目前博物馆正在对这个防空洞进行维修,将安置原来的发电机等设备,恢复原地下指挥室的原貌。同时,还将利用声光电,在防空洞中展现重庆大轰炸的情景。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合照图片由张海星、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联合提供)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