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逝者】张颂

2012年11月13日 03:23
来源:东方早报

张颂   1936.7.27-2012.11.10  生于河北易县

张颂 1936.7.27-2012.11.10 生于河北易县

1993年入读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SMG新娱乐频道主持人张芳,到现在都还心心念念该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前院长张颂对她的一次随手相携。那时,年逢16岁的她正读高二,参加了张颂时任评委的“全国普通话朗诵大赛”,获得了全国比赛第二名。可是,高三毕业的她却因为四川地区报考广院消息闭塞的缘故,差点没报上名,“张颂老师和我萍水相逢,彼此也不认识,就因为这次比赛,他就和广院招生办说:‘这个学生我了解过,非常好,请一定帮她把报名程序完成。’他的一句话,让广院给我留了报名时间,否则我就错过了。”张芳对早报记者说,因为得奖的关系,张颂对张芳很认可,还特意帮她在专业考试上加了分,“他就像伯乐一样,是我的恩师。”

11月10日,这位创立了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播音界泰斗,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76岁。生前,张颂培养了大批包括李瑞英、罗京、张政、王世林、王雪纯、周涛、鲁健在内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和教师。他的逝世消息公布后,包括赵忠祥、哈文在内的众多传媒人士纷纷表达悼念,均称是张颂的学生或曾上过他的课、用过他编写的教材。目前,中国传媒大学老干部处已成立一个13人的治丧委员会,专门协助张颂家人料理后事事宜,张颂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定于11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11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还将于校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张颂追思会。

“这两日,很多同学以及师哥师姐都在微博上互相私信,因为得知了老师过世的消息,大家都很感慨,也很难过。”张芳对早报记者说,她在读书时,张颂正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很少上播音实践课,一般都给他们上播音理论之类学术功底深厚的大课,也经常给他们讲从广院毕业的师哥师姐在广播实战方面的故事,“他上课时语速很慢,特别语重心长,声音也很好听,我们听他的大课就像上专业课一样能学到很多东西。”张芳说,张颂给她的感觉就是“正气凛然”以及“十分传统”,“他一直都是很慈祥的样子,不会因为帮了人就对别人有什么要求,或暗示学生要给予回报,给人的感觉很公正。他也不会特别偏袒一个人,学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就是一个平淡又亲切的老人。”

1936年7月27日,张颂出生于河北省易县。195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在此之前,张颂并没有受过任何播音专业的实体训练。能当播音员,张颂倚重的是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广播站播音时累积下来的天赋和悟性。在当时,被认为是“小夏青”(国内第一代播音员)的张颂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中,师从著名播音员齐越,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开始了专业播音训练。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四年时间里,张颂除了要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要听老前辈播音并记业务笔记。每周,他也要上专门的业务学习,听台里请来的讲故事专家孙敬修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演员讲如何练声、如何绕口令、如何从唱京韵大鼓中学发声。这些学习经验,后来也被张颂和同事编写进播音学教程中。因此,早期中国播音员的培养,有着比较深刻的苏联烙印。

不过,最终建构起中国播音学体系,并且真正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员,还是花费了张颂和同事们将近30年的时间。1963年,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张颂告别了播音岗位,来到了当时尚显“一穷二白”的北京广播学院,当了一名中文播音专业老师,主讲语言逻辑(即播音基础)。开始从事播音教学时,张颂手里只有三本播音经验汇编整合而来的书:黄皮书是《苏联播音经验汇编》,白皮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们的工作总结,蓝皮书则是全国各省播音员的经验总结。

依靠这三本书,张颂开始了建立中国播音学教材的探索。因为播音理论稀少的缘故,张颂只能依靠自己以前的播音经验,并结合当时中国播音界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训练播音员的各种必需步骤,编写了最初两本关于“发声”和“语言表达”的教材。1994年10月,张颂主编,李瑞英、宋世雄等19人参与编写的《中国播音学》出版,这是中国播音界第一本理论丛书,标志着中国播音学科正式建立,也打破了国内“播音无学”的说法。时至今日,《中国播音学》都是学生攻读播音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的必备书籍。

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后,张颂开始担任该院播音基础教研室主任。1977年,全高高考恢复,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由大专转为本科。虽然自1980年来,北京广播学院也开始招收播音主持硕士研究生,但业界还是认为,广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生最受认可,因为他们都经受过四年的科班学习,最正宗也最有说服力。不过,张颂认为,广院在1998年至2002年进行的招生考试工作,“认为形象最重要”的招生认识出现了偏差。因为当时全国电视台都开始大规模招主持人,学生也都爱去电视台,便造成学院招生觉得“长相好看最重要,声音差点、口齿含糊都没问题”的现象。在张颂看来,这几年广院招进来的学生没有几个符合《新闻联播》播音员的标准,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在出去工作后也吃了亏。

走了一段弯路后,广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工作慢慢总结出一个“有声、上相、内涵深”的七字方针,并强调三者顺序不能颠倒。让张颂很自豪的是,从1978年诞生至今的《新闻联播》,其播音员几乎都出自广院播音主持专业。在他看来,如果《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没来自广院,会是自己专业的耻辱。而且他也认为,经过中国播音学体系培训且能成为新闻联播播音员的人,基本能做到一遍没看的稿子,就能一字不错、字正腔圆且庄重大方地播报出来。“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是他培养新闻播音员的标准。

1996年,张颂开始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并从1999年开始招收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可以说,张颂是国内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而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青年老师也基本都是他的弟子。曾由张颂带着读硕士研究生的央视主持人鲁健,也曾于2009年再度师从他攻读博士学位。“张老师经常给我讲郑板桥的那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鲁健说,“刚开始觉得张老师特别严厉,后来越发觉得他像位慈父。”

熟悉张颂的人都说,张颂为人十分低调。2009年,年届73岁的他被湖南卫视力邀参加了一次《天天向上》。这让他的朋友都感到不解,平素极为低调的他,怎么会和最热闹的娱乐节目产生交集?张颂说,当初湖南卫视的编导跟他联系时,他一听节目名称便回复说:“这节目太活泼了,不适合我!”几次回绝后,节目编导跑到张颂家做工作,并说:“这期节目是推广普通话,湖南是普通话的‘重灾区’呀,您不去行吗?”张颂听后,便爽快地答应了。

在节目上,张颂还讲了一段《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李瑞英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趣事。“当时,我在传达室,有个女孩梳着两个小辫,跑过来问我,‘您在学校那么久,耳濡目染的,您听听我读得怎么样?可不可以报名?’说完,拿起一张报纸开始读。我说,‘八九不离十吧。’听完,她就报名去了,等到考试的时候,她一看,‘啊!怎么传达室的大爷当上主考官啦!’哈哈!”在张颂逝世当天,念旧心切的《天天向上》节目组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这样一段悼念:“难以忘记,老师来到《天天向上》时,给我们带来的欢声笑语……对年轻主持人和编导的宽容、教导……张老师,走好……”

录入编辑:曹小倩

标签:逝者 微博 回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