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中新社黄山11月8日电 题: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作者 吴兰 张启飞
8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山论坛在徽文化故里安徽黄山举行,中国民俗专家、文化官员共聚此间,探讨构建非遗保护高层可持续性对话机制,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与会嘉宾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活”、“人”因素,还俗民间。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遗正在消失,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
会上中国民俗专家、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认为,非遗原本就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变成濒危的遗产。乌丙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永远停留在“展演”、“表演”之上,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是“演员”。他批评当前部分“庙会”、“庙门”变成“遗产”后,门票越来越贵。一些“被传承”、“被现代”的“被”状态应该修复,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状态,以“活态”的形式传承的“民间型”,而非是“政府性”或者“首长型”。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认为,非遗保护不能“缺斤短两”,遵循活态保护绝对“原样”。他认为,非遗保护若要创新发展,需秉承“易人易地易品”原则,坚持具体传承人只遵守本样,创新之事则应是“开发商”的活。
在安徽,徽剧、黄梅戏、庐剧、池州傩戏等古老剧种曾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更是直接促成国粹——京剧的诞生。宣纸、歙砚、徽州三雕、芜湖铁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徽派民居建筑艺术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介绍,这些非遗项目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安徽不断地出新品、精品,激活项目的内在生命力,保证非遗项目不独存活于现在,更能走向未来。如安徽的黄梅戏“梅开三度”取决于它不但整理了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等,还新创作了《红楼梦》、《徽州女人》、《雷雨》等一大批精品剧目。
与会嘉宾认为,当前中国特色非遗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总结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体系的“中国模式”。(完)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