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小小邮票承载绿色记忆

2012年11月08日 02:58
来源:京华时报

◎顾联瑜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主任、《邮政研究》杂志主编、高级经济师

1944年10月,中华邮政开始发行以邮政储蓄内容为图案的普通邮票《邮政储金图邮票》(编号:普36),成为那个时期邮政储蓄状况的真实记录。作为邮储的特色标志,《邮政储金图邮票》反映记录了邮政储蓄的发展历史。

■记忆一

为方便小额储蓄发行邮票

1919年7月1日,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成立,在北京、天津、太原、开封、济南、汉口、南京、上海、安庆、南昌、杭州等11个城市开办邮政储金业务。其所辖的一等邮局、邮务支局和少数二等邮局则从当年10月15日起开办,此时邮政储金业务仅有存簿储金一种。

邮政额储蓄

■储金,发二行级开栏办邮政头时,为方便小储金邮票一套2枚,利用1914-1919年北京老版帆船图5分和1角的面值,票上盖有“限储金专用”字样。这是中国第一套邮政储金专用“邮票”。储户储金不足1元时,可先行购买储金邮票贴于印有贴票空格位的储金簿上,交由储金人员盖销。贴满1元时即可交储金局作为现款收储。

中华邮政除发行、贴用专用储金“邮票”外,还刻制统一格式的“邮政储金”专用日戳。戳为圆形、实线边框,上格戳名刻有“邮政储金”或简称“储”及储汇局名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还部分沿用了中华邮政时期的“邮政储金”日戳。

在总局颁发的《邮政储金办事规则》第一号中,规定办理储金开支与邮政支付分开,另立账目登记。自此以后,中国邮政开始登上金融历史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记忆二

真实记录邮政储蓄状况

1935年,在邮政职工提出“以邮养邮,邮储合一”的要求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改称“邮政储金汇业局”,归属邮政总局领导。由于邮政储金网点遍布各地以及长期以来在百姓心中“大众银行”的良好信誉和形象,确立了其民国六大金融支柱之一的历史地位。

这一时期储金邮票开始大量发行和使用。1942年9月,中华邮政正式印制“储金邮票”一枚,为邮政储金专用邮票,面值1元,绿色,图案为孙中山像,由大东书局承印。

1943年,又发行一种古泉图储金邮票,全套6枚,为灰色5角、绿色1元、棕紫2元、红色5元、蓝色10元、橘黄色20元,由中央信托局印制。这三套专印邮票票面上都有“节建储金”或“节约建国储金邮票”字样,结束了用原发行邮票加盖“限储金专用”的历史。

1944年10月,中华邮政开始发行以邮政储蓄内容为图案的普通邮票《邮政储金图邮票》(编号:普36),成为那个时期邮政储蓄状况的真实记录。

邮票全套共4枚,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承印。票面图案为邮政储金所,右上角图案是往扑满(存钱的瓦罐)里投币,形象地反映了邮政储金的特点。4枚邮票图案相同,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绿色、棕色、灰色。此套邮票面值较高,分别为40元、50元、100元、200元,以满足当时的高额邮票之需。这套邮票并非储金专用邮票,还可在信件、包裹等邮件上贴用。

■记忆三

特种邮票纪念邮储银行成立

2007年1月29日,新组建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同时挂牌。

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完成工商登记注册,3月20日,在中国近代邮政成立百年之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中国邮政储蓄的历史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中国邮政于2007年3月20日发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特种邮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主画面是邮储银行“驿使图”绿卡,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

专家访谈

“邮资凭证”是邮票基本功能

今年84岁高龄的顾联瑜老先生对于中国邮政通史有着深厚的研究,在日前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对于邮票发行的种种,顾老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

邮票是一个方寸艺术,于方寸之间凝聚历史脉络,也是传承历史、承载文化的一个特殊媒介。但顾老指出,邮票最本质的属性是表明寄信人已经付过了邮资的凭证,亦即“邮资凭证”,这是邮票最基本的功能。至于邮票还有宣传和传播知识的作用,可以用来收藏、欣赏和研究等等,则是在邮票产生以后衍生出来的功能。不管是哪种邮票,顾老认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通信中使用,“邮资凭证”的功能不会消失。

故事汇

七旬老人的邮储情缘

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张宝磐老人是邮储银行的老客户,同多数退休的老工人一样,张老每月都要到位于十里河的邮储银行网点去领取养老金。而看到本次百年邮储成长记忆征集活动后,张老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和邮政储蓄之间的情缘故事。

父亲留下的“珍邮”

在老君堂的家中,张老翻阅厚厚的一本集邮册后,从中找出了珍藏的两枚《邮政储金图邮票》,分别是面值为40元的蓝色邮票和面值为100元的棕色邮票。细观两枚邮票,覆盖四分之一票面的邮戳印记清晰可见。尽管底色丝毫未见褪色,画面甚至清晰可见一笔一墨,但已近泛黄的边沿和有些磨损的齿棱还是让这两枚有着68年历史的邮票显得十分厚重。

“这些都是我父亲留下来的”,张老小心翼翼地将两枚被塑料膜包裹着的邮票捧在手心,回忆着心中那段属于父亲的岁月。据老人介绍,他的父亲生前供职于北京一所美术学院,负责注册科室的行政工作。在那个年代,信件几乎是异地他乡的亲人、朋友之间唯一的沟通工具,而父亲所处的工作岗位恰好是学校迎来送往、收发邮件比较密集的部门,便有了收集邮票的爱好,那些被遗弃的信封便成了邮票的来源。

续写薪火相传的“感动”

尽管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抚摸邮票时,老人依旧难掩伤感。似乎每张邮票背后都记录着父亲的点点滴滴。为此,他特地去邮局买了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1912-1949》,将厚厚的一摞邮票按照目录上的发行记录一张一张地码齐,按序排放在邮票册中,并在有需要的地方添加备注,而《邮政储金图邮票》就是这其中的两张。“这一整册大概有500张,有民国的,也有建国后的。这只是父亲收藏的一小部分,经年累月,很多都损毁了。”张老不无遗憾地说。就是这份对父亲的哀思,让这些有年份的陈年旧物成了张老的至爱。时至今日,张老已经从对邮票一无所知变成了半个邮票通。

除邮票本身外,张老与邮储银行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每月一次去取他和老伴的退休金。每月15日左右,张老就带着他和老伴发放退休金的存折,坐上378路公交车,到十里河附近的邮储银行查询养老金是否到账,“那时候,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增加了,养老金到账了,心里才踏实。有时候,也取取养老金用。”张老这么说道。

“现在,去邮储银行的时间反而少了一些”,原来,为了方便广大的养老金客户,邮储银行于今年3月份全面启动“小短信大心意”真情服务养老金客户活动,面向全市113万邮储银行养老金客户提供免费短信通知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掌握养老金账户信息。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真是好。从进门就帮着取号、安排座位,直到取上钱,整个流程的引导都很好,非常照顾老年人。”张老感慨道。

本报记者苗慧

标签:邮票 邮政 票面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