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屈巧哲:德艺双馨是我的追求

2012年11月08日 0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屈巧哲

本报记者 李 颖

得知自己被选为十八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戏剧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屈巧哲说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1985年12月,本是甘肃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台柱子的屈巧哲,跟随在部队的丈夫来到西宁,进入西宁市秦剧团。当时的秦剧团阵容庞大、人员众多、竞争力强,在张掖小有名气的屈巧哲在团里却坐了冷板凳,甚至连龙套都跑不上。不甘认输的她,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排戏,苦练基本功。1986年10月,屈巧哲报名参加了西宁市举办的第二届中青年演员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之后,又分别获得青海省中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和西北五省(区)电视大赛大奖。接二连三地获奖,不但改变了当时演不上戏的尴尬局面,也增强了她在戏曲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信心。

在《五典坡》、《白蛇传》、《秦腔将军》等50多部剧目中,屈巧哲扮演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她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在唱腔发声、表演技巧上狠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以情带声、以声带情、唱做俱佳、内在感强的表演风格。2005年8月,由她主演的大型现代戏《母亲》,获得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一等奖,也是要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剧目,然而事与愿违,在第23届梅花奖评选中,屈巧哲意外落选了。在同事和亲友的鼓励和安慰下,她一头扎进排练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24届梅花奖角逐中,她不负众望,赢得专家及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屈巧哲回想起当年获奖的情景时感慨万千,“我深知这朵‘梅花’来之不易,它不仅是对我艺术努力的回报,也实现了我们青海戏曲界梅花奖零的突破。”

2007年,西宁市属专业剧团改革,屈巧哲本可以分流到别的文化单位拿全工资或调到陕西另谋高就,但她割舍不下对青海这片土地和观众的热爱。“我总是想起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老乡们捧着热腾腾的姜汤和鸡蛋油饼在后台等我们的场景,总是忘不了戏迷们一张张纯朴善良的笑脸。”屈巧哲说,“我是一名演员,更是一名党员。当组织挽留我时,我毅然答应留下来。”这一留就又是5个年头,至今她仍然工作在第一线。无论是到厂矿还是部队慰问演出,她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几乎每年春节,她和剧团的同事都是在大通、湟源等乡村演出。“从正月初三到十五,甚至二月二,我们一村接着一村演,有时一天演三本戏,一本戏两三个小时,一天下来就要连续熬十几个小时,大家早已精疲力尽,连饭也不想吃。可当看到乡亲们的笑脸,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就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屈巧哲说。

为了使青海的秦腔后继有人,屈巧哲全心全意培养新人,一字一句教他们唱,手把手教他们演。为了让学生们更快成长起来,她多次把赴外地参赛演出的机会留给他们,“我希望能给青年演员更多经风雨、见世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她说。

屈巧哲认为,艺术创作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投入激情,更要舍得奉献牺牲。为了工作,她经常无奈地把家庭放在第二位。有一次演出完匆匆赶回家时,她看见儿子站在凳子上,用改锥捅电闸。她急忙扑上前去,一把抱下儿子。儿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没电了,我在修理呢。”听到这儿,百感交集的屈巧哲抱着孩子哭了起来。到现在再讲起这事,她仍感到后怕和愧疚。“我知道,我的故事在千千万万个文艺工作者身上也发生过。舞台上的光环并不代表我们全部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称职的家长、儿女。既然我选择做一名好演员、一名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无私奉献,全身心地为广大观众服务。”屈巧哲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