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视野

2012年11月06日 09:14
来源:福建日报

10月27日-10月31日,2012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在厦门举行,本届民间艺术节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和演出,海峡两岸推出的一些创新的剧目让观众和专家眼前一亮,这些剧目让传统艺术嫁接上当代的思维,是迎合当下,还是开拓创新?这是两岸艺术工作者都会遇到的话题。

当传统艺术遇上当代思维

本报记者 张静雯/文 本报记者 关建东/图

传统艺术有点“潮”

10月28日,一出“穿越”古今的木偶戏——《那一年,我们一起救的女孩》在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西广场上热闹上演。

很“潮”的剧名、绚丽的灯光、时尚的音效、搞笑的剧情……观众小王感慨:“原来那么‘土’的木偶戏还可以这么演啊!”一场戏下来,小王已经忘记自己叫了多少次“好”了。

小王是漳州人,小时候在老家看过不少木偶戏表演。在他的印象中,木偶戏大多表演老套的忠孝节义故事而已。“没有想到当下最红的‘骑马舞’、台湾流行的‘台客舞’,都能成为剧中内容。”小王说,这出由台中声五洲掌中剧团带来的木偶戏,彻底颠覆了自己那么多年来对木偶戏的印象。

演出谢幕后,一堆观众带着孩子来到台前,和戏中的主角们一一拍照留念。李先生是特地带孩子来感受传统布袋戏文化的,他说:“剧团很贴心,他们用普通话介绍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只是在表演中穿插闽南语。我和孩子不懂闽南语,但也能够看得懂故事,体会得到其中的快乐。”

在此次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成功运用现代元素让传统艺术突围的不仅仅只有木偶戏《那一年,我们一起救的女孩》。

29日晚上,来自台湾戏曲学院的师生们为市民们带来该校的年度大戏——京昆戏曲《杂剧班头——关汉卿》。

这场创意十足的京昆戏曲采用元代散曲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律。剧中,《单刀会》和《窦娥冤》两折以昆曲演唱,借此表现经典;而《救风尘》和《鲁斋郎》两折因未留有昆曲形式,选用京剧呈现。在叙事方式上,该剧采用现代感十足的“戏中戏”叙事结构,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时空观念,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

陪女朋友看戏的吕先生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京剧和昆曲,他说:“印象中,昆曲和京剧都是给老人家看的,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很没劲。但是这出戏开场时LED屏幕上展现的动画就把我震住了,那么精美。开场后,戏的内容也很丰富,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四个小故事串起关汉卿的一生,其中还穿插丑角串场,很好笑。以后有这样的演出,我还要来。”

除了台湾剧团的演出,艺术节上,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的高甲戏《淇水寒》、厦门南音乐团的南音《情归何处》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当代的元素,让观众和专家眼前一亮。

在当下,当混搭已成流行,当交响乐都成为百搭的背景时,传统艺术加上现代元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创新”让“传统”充满生机

在观众叫好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传统文化团体凭借对现代元素的大胆运用,让自身的呈现形式更加活泼、更加幽默,由此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关注。

“同样是演《那一年,我们一起救的女孩》,如果是演给小朋友看,我们演可爱版;如果是演给一家老少看,我们演欢乐版;如果是走入剧场办售票,我们就演悲剧版。”台中声五洲掌中剧团的团长王英峻先生表示,台湾剧团是靠演出收入生存的,剧团只有通过创新适应演出环境的变化,让观众买账剧团才有所发展。

十年前,由于台湾中南部地区传统木偶戏市场的萎缩,王英峻开始尝试大型创意木偶戏和金光布袋戏,并在演出开场前增加杂耍和特技表演吸引观众。

“改革后的布袋戏(木偶戏)很受欢迎,走到哪里观众都爆满。”王英峻说他的这次试水很成功,声五洲掌中剧团因此有了一大批的“粉丝”。

“台湾的传统艺术表演团队,面对生存压力,往往对市场有敏锐的感觉”,在31日举行的“传统艺术与当代思维”研讨会上,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曾学文表示,由于擅长在传统艺术中引入时尚潮流元素,台湾传统艺术表演团队在拓展传统艺术观众群体上,有独到的贡献。

“台湾的汉唐乐府可谓是创意传承的一大高手。汉唐乐府运用南乐与梨园戏科步来打造南音乐舞剧是相当成功。它既保留了南乐音乐的传统,又在形式上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载体,让南音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更多人所熟识,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获得更多的表演市场。”曾学文说。

2008年秋,台湾南音乐舞团体汉唐乐府推出的大型古典南音歌舞戏《韩熙载夜宴图》曾在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上演。它成功地让南音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走出小众的范围,为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是这样评价“汉唐乐府”的:“不但尊重传统,甚至对传统顶礼膜拜。” 其实,除去现代剧场的灯光和舞美设计,汉唐乐府的表演在本质上是一种“传统加传统”的创新。

汉唐乐府的当家人陈美娥强调,艺术是经过历史锤炼,风格固化后,才形成文化、形成传统的。汉唐的优势就是这种自己民族的风格,既新又古。

在汉唐乐府的发展轨迹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开发互相交织,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颇有价值。

“有观众,才有未来”

“传统加现代”的创新也好,“传统加传统”的创新也罢。如今,传统文化要面对的是当代的观众,那么只有在表现形式上和表演内容上进行变化,使之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才能够让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曾任漳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的庄晏红女士表示,木偶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演出中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演出的内容。这种贴近观众、入乡随俗的表演方式,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正因为如此,两岸的偶戏表演才有如此的活力。

“传统艺术要从吸引观众入手,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 台湾艺术大学教授石光生说。台湾传统艺术界十分注重走进学校,普及传统艺术知识,让小学生到高中生都能激发起对传统艺术的热情。

此次受邀的两个台湾木偶戏团体,都在培养观众群体上下足了功夫。

木偶戏《那一年,我们一起救的女孩》开演前,剧团团长王英峻先生以剧团里保留的各个时期的布袋戏偶为样本,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台湾布袋戏100多年来的发展史和每一时期木偶的操作方式。在演出的过程中,该剧团还特别设置了将木偶放置在观众席中进行演出的桥段,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布袋戏的魅力。

“爸爸是老生,爱打架的小朋友就是武生了”,台北木偶剧团在为厦门何厝小学的同学表演前也专门拿出时间普及传统艺术知识。在他们生动活泼的讲解中,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接受着生旦净末丑等传统艺术知识。

“在传统文化的创意和传承上,台湾的表演团体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普及和推广传统艺术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曾学文表示,近年厦门也通过“乡土教育”,推动传统艺术走近孩子。

“无论大陆和台湾,在探索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上,都是‘殊途同归’”。曾学文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