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年前杂志现生发广告

2012年11月05日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1947年美国产的尸体解剖器械。

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展示中大140年医科发展

1881年,中国最早西医期刊《西医新报》问世,生发药方已成为时人的关注,可见脱发已是当时有人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来到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近距离接触这记录着140多年中大医科历史的地方。

刻有“博济医院”院名的石柱、孙中山手书的“博爱”字幅、从被敌机轰炸的实验室中捡回的珍贵相片……都可让人感受到中大和广东医学的发展。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王丽霞 图/记者骆昌威

2004年,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揭幕开馆,这是中国高校首家医学博物馆。虽说建馆时间不长,但它反映的却是中山大学医科140多年的历史,开中国西医教育先河的辉煌历史。

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负责人陈小卡介绍,博物馆陈列三所医学堂的发展历史,分别是创办于186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中国近代首家由中国人自办的西医学府广东光华医学堂和广东公医医学堂,这三校成为中大医科的办学源头。

上世纪30年代,《中华医学杂志》第516期刊登王吉民文章《中国新医事物纪始》,列举博济医院和博济医学堂开创的中国近代西医史的先河,如乙醚麻醉术、氯仿麻醉术、病理解剖术。

1881年,博济医院出版《西医新报》,系中国最早的西医期刊。

所刊文章也是五花八门:“论戒鸦片烟良法”、“论西医工会聚集之益”、“论医痣误药肛门生窄”、“生发药方”……足见,当时鸦片已成社会所关注,也可见晚清脱发也早不是罕见病。

博济医院石柱依然屹立

在一张老相片中,记录19世纪医院在仁济大街时院门的“长相”。一个门楼,两根石柱,左书“真光书院”,右书“博济医院”,横写英文“CANTON HOSPITAL”(时人译为“广东医院”)。

虽历经风雨,但写有“博济医院”的石柱没有消失,而是辗转被送到医学博物馆。记者昨天在博物馆小楼外看到,石柱现存高度在1.5米以上呈方形,边长约为30厘米,唯一遗憾的是仅有3个字保存,“博”已不在。石柱“脚下”的名牌写着:“此石柱在原博济医院即现中山二院内发现,于2004年11月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收藏于此,从照片可看到石柱原貌。”

孙中山手书“博爱”在馆

孙中山曾在广州求医已是众所周知。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求学归来后,由于他的英语流利,加上香港的喜嘉理牧师引荐,被邀请进入博济医学堂求学。在医学博物馆中,还存有落款为“孙文”的“博爱”字幅,这幅墨宝是孙中山先生亲手题赠杨熙绩(字少炯)的手书,不过字幅上没有题书日期,因此有人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的即兴之作。  

孙中山与中山大学的渊源不仅如此。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孙中山在1912年与广东医学兴进会同仁合影,此时孙中山已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相片中前排左二的是郑豪,他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西医医学院——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就是中山大学医科的办学源头之一。

大床见证叶挺柯麟友谊

在博物馆,还有一张大床,格外引人注意。据了解,这对“宝物”是著名医学教育家、原中山医学院院长柯麟先生从结婚到去世一直使用的大床,跟着柯麟辗转香港、澳门、广州,再到北京。

这张床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呢?原来,柯麟在大革命前就加入了共产党,与叶挺、叶剑英曾在上海共事,3个人同住一处,后要分赴各地继续革命。分手之时,叶挺对柯麟说,不知今后还能否见面,请他保管自己的这张大床,等下次见面时再归还。后来,柯麟一直信守诺言,珍藏着这张大床,直到去世。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