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台一代”乡愁
文/陈之淼 图/何经泰
乡愁文学曾经是台湾文学中最吸引内地读者阅读的内容之一,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台一代”蒋勋而言,他的乡愁已经与父辈们的乡愁不同,在其新书《少年台湾》中,蒋勋的“乡愁美学”是追忆、关照台湾主流的少年时态、成长经历以及台湾的命运走向。
谈乡愁:
根植于台湾本土的乡愁
蒋勋说:“我来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许是基于一种乡愁,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像我的母亲有满清正白旗的血统。但我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父母的乡愁其实对我来说都不具体。我有自己的乡愁。”而他的乡愁是台湾大龙峒,因为从童年开始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
写《少年台湾》,蒋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那时候他有个习惯———背着背包坐在小火车站等车,开始做点小笔记。“那笔记不是有目的的。可能刚好看见瞎了一只眼的老人,天长地久坐在那里不知道要干吗,我就开始描述他的动作,描述他跟周边扶桑花的关系,然后,阳光在他身上慢慢地消失。”从青少年时期,蒋勋喜欢背着背包在台湾乱跑。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经常会因为一个地名很特别,就想去。“我想这些都跟一般可能世俗所说的旅行无关,它比较接近流浪的旅行,会让你意外碰到一些难忘的事情。”
蒋勋解释道,“少年”的意义不全在于青少年时期在台湾的游历,“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这更是一种少年的气质:“台湾的年轻,有时候是很冒进,冒险,甚至鲁莽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畏死活去做一些事,充满顽强、耐苦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可能也跟残酷、毁灭在一起。这些东西构成我对岛屿某一种文化性格的理解。它们是一种美学,不太讲合理,它们或许暴烈,非常情绪化,很容易自我毁灭,然后也不在意毁灭。我觉得这种美学形式的本身,没有所谓的好坏,就像书里我写到的有些人物,第一代在海里的死亡,第二代继续还是那样,表面上是某一种宿命,但我不觉得它是悲剧,它里面有一种美,就是漂亮,台湾那种生命力的漂亮。”
如今,“台一代”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台湾,马英九、邱毅、白先勇、蒋勋、侯孝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均有自己的成就。文化的多元与社会的变迁都注入这些“少年”的成长中,了解今天的台湾,似乎就是从了解他们的经历开始的。
谈创作:
给自己更高的自由或散漫性
在蒋勋看来,身为一个创作者,如果离生活中的人太远,便会遭遇创作的萎缩。“好的文学,并不是让人停留在这个文学本身,而是读完以后把它丢开,去看那一块土地和那里面人民的生活。”
散文是蒋勋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因此,蒋勋在创作《少年台湾》时运用的是混融了小说、散文、诗歌的文体,让人读起来常常有“散文中的小说、小说里的散文之感”。蒋勋说:“我不太喜欢文体分类,就是归类成小说、散文或诗,也不太喜欢书写者太早被定义为诗人或散文家、小说家。因为我觉得这会使形式上产生一种捆绑。我很喜欢加缪、卡夫卡、沈从文。他们写的很多的札记,其实很难归类,甚至我觉得好像是散文,可是里面的人物时常比他们的小说还强,或者说它的诗意性,比诗还要高。我希望抓到这个。”
蒋勋将之归位“不定性文体”。“因为不定性在书写时,给自己更高的自由或散漫性。我还不能够定义到底是自由,还是散漫。”
未来,如果要继续写《少年台湾》,蒋勋表示,还可能会更多用这种形式。
【蒋勋简介】
祖籍福建长乐,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诗作、小说、散文、艺术评论等,近年来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浅出的“美学”阐述风靡海峡两岸,作品有《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天地有大美》、《汉字书法之美》、《新编传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此生:肉身觉醒》等。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