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在“无声之音”中构“无形之象”

2012年10月28日 03:08
来源:长江日报

岳飞 《满江红》 196cmX1060cm

苏辙 诗 182cm×96cm

元 虞集《古柏》 180cm×97cm

明陆渊之︽黄鹤楼︾ 137cm×69cm

宋姜夔清波引 182cm×96cm

杜甫 诗 136cmx68cm

陀潜既道 江汉朝宗 179cm×48cm×2

清 袁谓钟 《登龟山王黄鹤楼》 182cm×97cm

张少华:追求艺术性的书法家

■钟孺乾

在“无声之音”中构“无形之象”

——漫议张少华书法的艺术追求

陈方既 梁农

张少华认为:中国古代书法由于实用的缘故,未能自觉追求艺术性,这给现代的我们留下了拓展和创新的空间。从这一认知出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强的主体性,具备更多的表现性色彩。看来,他的思考应和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兴书法主流,寻求古代文人 “逸品”书法观和西方现代主义精神遗产的契合,并希冀以此树立现代审美规则,而这个规则又不得不折冲于中西审美文化之间。这是因为,西方化的视觉艺术观念,并不为正统书道所看重;而书法所倚重的意趣和境界,也实难与现代形式规则相类同。把书法当做艺术来从事的同道们,不可避免地都要面临这个两难境地,或许也可以说,现代书法的每一进展,都是克服和开解这一难题的结果。张少华的思考和实践也与此相关。

张少华有很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力,在他看来,这是成为一个合格书法家的准入门槛。他从颜真卿入手而回溯篆隶,继而深入二王和米芾,经由行草而属意明清诸家,如张瑞图、黄道周等。这样的学习经历和深造途径,使他注定要承当“专业”、“全能”、“保守”之名(他长期担任着官方书法团体领导职务就是佐证),观其作品,也确乎落笔有自,范型宛在。设若他只是把书法定义在实用书写的层面上,凭借指腕神通,足可骄人,足可立世,但他却不满足于此,反而多方求索,未敢稍怠。这种状态对于张少华个人来说,固然出于“人灵不能自已(康有为语)”的内在要求,但也与他“以艺术求书道”的思路不无关系。检视其作品大致有三类:一是他所主攻的行草书,较之明清体例,于谨严的格法中,多有屈曲回环的韵致,显然这是受了“线条美学”的启发,而有意弱化了传统的点划理念。二是单纯的隶书,结体宽绰而内部紧致,秉承汉人制度,兼得何绍基野逸之趣,往往风云颠沛,气概恢弘,这大约就是少华所孜孜以求的表现性,或曰“写意书法”。三是少字数书法,于有限的笔迹中贯注精力,锻铸骨气,一派铿锵劲健之气,同时也多少透露着“平面构成”的一些痕迹,而使美感弥漫于迹象。此外,在书写内容上他多取俚语俗谚、酒肆菜名之类,这种做法甚至让人猜测,作者是否有心靠拢戏弄古典、着意入俗的“后现代”风尚?综合来看,可以领会少华用心用力之重点,他要矢志打造与自己风神气质相匹配的鲜明风格:雄厚宽博,刚健畅达,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不可胜数的当代书法家中,张少华的特出之处正在于此。

书法就是以书写汉字而抒发意兴之法,因此人们又戏称书法为“抒法”。从王羲之“子敬飞白书大有意”到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可见意兴就是书法创作的动力,核心价值。张少华从多年前发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情绪因素初探》到近年“写意”之书的力倡、到当下“笔墨上追求精到,韵味上追求古朴,章法上追求变化”的践行,无不着眼一“意”字。

书法为什么具有“抒发”的审美功能?唐张怀瓘《书议》以为,书法具“无声之音”,有“无形之象”。前者聆听着书写运动在主观时间中流淌的韵律,这种音乐般的暗示,与人的情感运动相偕振,有如远古人类在拍着大腿的节奏中哼出劳动的歌,自有一种合于天籁的“韵”味;后者关注着汉字形象创造的具有视觉效果的空间形式,而这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感,源于中国先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感悟。于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共同构成汉字书法有如生命存在运动的形式。

基于此领悟,张少华三十年来努力在这“无声之音”中构建属于“已意”的“无形之象”。上个世纪末,他由以帖学为主,转为碑帖兼融,以当代意识诠释书法经典,在“无形之象”的构建中寻求不主故常的分割效应,别有一番意趣:他将米芾、黄道周、张瑞图和《石门铭》《瘗鹤铭》等结字之奇融入少字数的欹正互见;将王铎墨法变幻之趣融入多字数的枯湿相间;在书写上,以一波三折、直中有曲的运动线逆笔涩进,连绵贯通,有绕指之柔的形质,求绕梁之曲的韵味。张少华笔墨的势强气厚、盘旋迴环,与他的汉字空间构成的大疏大密相谐调,呈现出有法而不拘于法的意趣,共同构成雄穆端庄且有视觉冲击力的气象。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张少华“无形之象”的构建,由汉字的结体推向汉字群的构章,这或许是对“笔法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的生发,也顺应了人们审美视野的扩展而导致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毕竟我们的书法由实用净化为艺术,由书斋而进入展厅,但它不变的是状如生命形象运动的音乐般的汉字书写。

张少华以为,书法诸元素的组合形式——章法,贯注着作者生命形象存在运动意识,其多变的组构,应合读图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书法由笔墨运动而至汉字结体而至章法构成,它的“无形之象”由自然形成到因时顺变,是发展趋势,其中动力源仍是一个“意”字,但它要合于“自然”之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告诉我们,按美的规律创造书“意”也源于万物构成之法,肇于自然之道。蔡邕此论,不仅指向书写、结字,同样指向构章。构成形式美的黑白、虚实、疏密等要素的阴阳对立统一,即是最重要的自然法则。比如“字”间因“内贵实、外贵虚”而腾挪有致;“行”间因字大小、形错落而气息流畅、生机盎然。如果说汉字单体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汉字群体如“担夫争道”,那么集字成章,似乎就是状如生命存在运动的“人”、 “天”、“地”之“其惟虚空”的和谐共生。如此构成“一幅字就是生命流,一同舞蹈,一曲音乐”(宗白华),但这种构成之美不是现实美的直接反映,而是按美的规律的创造。

因绘画的经历,张少华本身就有较强的构型经验,对中国画、金石构成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实中求虚、虚中求实”“万古不坏、惟虚惟空”……均了然于心,运斤于手。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向中国画、金石借“形”的痕迹。看到金石的“残缺”韵味,看到中国画得之“偶然”的雅趣和由“四面打开”的章法,“马一角”“夏半边”和“宋折枝”的构图技巧也得到灵活应用。他并不反对产生于实用中的“理性”式的均衡对称的构图,但他更在乎自然随意的审美视觉感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如“三十六计”“二十四诗品”按文意之章、节由多幅相对独立的斗方连缀而成的“联章法”(如同长卷、册页),也有措置单字之一部分破边而独立成幅的“单章法”,前者便于行进中纵览气势,后者便于驻足中细品神质,自各臻其妙。

对张少华书法实践的分析,我们隐然感到他在发掘传统经典中潜藏的现代视觉精神,他有意激活东西方艺术中具有普世价值的视觉因素而楔入当代。

在张少华看来,尽管中国书法可以共享人类一些最基本最当代的视觉法则,但中国书法不同于西方的是它以书写汉字创造了一种最纯粹的运动形式,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时空统一观,其独特的“无声之音”构成了生命存在运动的“无形之象”,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艺术的魅力。

张少华的书法尝试着以审美的方式不断拉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努力在题材选择、形式构成、心理捕捉等方面对书法形式进行富有现代特征的审美观照。他给自己选定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径,在这条路上机遇和风险并存。当前,在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章法的平面设计性和图象的观念化正以更新奇、更强烈的视觉张力超脱书法本体和东方的写意精神,因而忽略人文修养和自然率真,如此这般以汉字书写意兴的价值指向与以文化品格为特质的中国书法将悄然演变为纯视觉图式,这是张少华时刻警诫自己的。

张少华

1953年生于武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武汉市文史馆馆员

武汉市政协委员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