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惠南:“文化兴镇”纳入“十二五”规划
惠南镇群众文化团队展演活动 苏佳伟 摄
在小学生中传承打莲湘 王雨霞 摄
沪剧沙龙 周村芳 摄
“凭借厚实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实施文化兴镇战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惠南新一轮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阐述的“文化兴镇”要领。“十二五”期间,惠南镇将着力打造“经济重镇、文化兴镇、宜居城镇”。
惠南镇原名南汇城,始建于1386年,城内为镇区,城外为乡村,镇区筑有方形城墙,四面各长约1公里。惠南以“有惠于南汇”之意而得名,并沿用至今。惠南因地处杭州湾沿海,自古就是上海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有“上海的海边、海边的上海”之称,历经1995年、2003年、2004年3次区划调整,辖区面积增至65.78平方公里,有29个行政村,21个居委,在册户籍人口12万,区域内总人口接近30万。
惠南古老淳朴的生活历经朝代变迁延续至今,成为上海原住民的重要源地,生动反映了上海老浦东人世代生息的历史过程。如民节类有接财神、庙会、水龙会等;民艺类有打莲湘、清音班、浦东派琵琶、锣鼓书、卖盐茶、哭嫁歌、哭丧歌等;民文类有盐田歌谣、田歌、民间故事、灶画,剪纸、雕刻等;民物类有生活和生产器具、古玩收藏等。其中锣鼓书、浦东派琵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撰并出版惠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册《源远流长》,民间舞蹈打莲湘、灶画、卖盐茶、哭嫁和哭丧歌等已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惠南镇积淀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惠南镇古迹云集:镇内“大成殿”“古城墙”“惠南天主堂”“潘氏住宅”(原南汇县委旧址)、“明代古钟及钟亭”“中山堂”“更楼”等历史建筑保存完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惠南镇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培育了一批名人,如明代名医李中梓、清代御书房侍讲顾成天(乾隆皇帝的老师)、浦东派琵琶始祖鞠士林和第四代传人沈浩初、以车轮计里的“计里车”发明者并获巴拿马大赛奖的朱祖尧等。还有当代实业家王芹伯,早期参加革命并担任要职的朱人俊和张大鹏,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傅雷的母亲李欲振及傅雷的夫人朱梅馥等。
惠南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其群众文艺十分活跃。现有镇级文化团队10支,莲湘队、沪剧队、越剧队、健身操队、太极拳队、民乐队等基层文化艺术团队80余支。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广泛,既有基础性的中老年人群,也有替补性的少年儿童,既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有普通的退休人员。随着惠南镇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村民动拆后成为市民,身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性也有了很大改变,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他们更需要的就是文化生活,他们由此也成为惠南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壮大了惠南的各类文化艺术队伍。
目前,两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已成了惠南镇的常态性主体活动,深得居民和村民的欢迎和喜爱。作为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三下乡”活动以小型多样的文艺形式活跃在社区和农村,业已成为惠南镇特色文化服务品牌。《三婶认女》等一批节目荣获市级及全国重要奖项,歌咏、舞蹈、表演唱等文艺节目在市、区评比中屡屡获奖。
为进一步落实“文化兴镇”战略,今年初,惠南镇专门成立了课题调研组,并邀请相关媒体负责人、文化资深人士和居民代表为惠南文化发展号脉把关,提出真知灼见;调研人员还深入各村、居委做问卷调查,获取了详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根据各社区自身的文化特点、资源优势,惠南镇提出,要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布局,打造惠南地区独特性强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鲜明、分布均衡、方便群众、整体和谐的社区文化网络,惠南将计划发展“五大文化圈”。这“五大文化圈”分别为:
南门综合文化圈。文化活动圈覆盖老城区:以原南门招待所建筑为主体,建成惠南镇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以演出、图书阅览、讲座、会议、场馆、休闲等为内容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以“古钟园”“政府招待所”等设施为载体的中心文化公园和文化广场,开辟以“中山堂”“大成殿”“福泉寺”“清凉庵”等历史建筑为主体的“民间传统文化一条街”;建立以会展、广告发布制作、礼品等为经营范围的文化产业基地;承载面向各地、全社会人群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服务。
东城文化社团文化圈。文化活动覆盖东城生活区,以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为基地,成为文化社团的培训基地、活动场所和交流中心。
校园文化圈。文化活动圈覆盖大学城及各中、小、幼学校。与体育馆、大专院校和中、小、幼学校联合,利用体育馆设施,组织大型文体活动和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培养课外学习兴趣、培训文艺骨干等。筹建浦东派琵琶学校。工商外国语大学结合教学建立傅雷文化研究基地。
黄路图书网络文化圈。文化活动覆盖黄路社区:以现惠南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筑为主体,形成图书馆、信息网络、社区文化辅导中心。推进惠南镇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向社区、学校、部队等延伸,组织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使之“主题化、经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信息网络中心建设,添置一批设备,增大网络空间满足各层次人群的“上网”需求。设立居委、村委、大型居住区文化活动辅导中心,加大基层文化活动的辅导。
城北民乐特色文化圈。文化活动覆盖城北村、听潮新村、民乐大型住宅区。建成以桃花园为主体的,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桃花园”,按照国家级A级文化旅游区标准,打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旅游景区。桃花园周边,按比例恢复建造南汇特色的方城,城内保留上海桃花节持续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及筹建“惠南镇历史文化陈列馆”,按照文化形态划为五个区域,分别集聚“浦东派琵琶”“打莲湘”“江南丝竹”“锣鼓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打铁”“弹棉花”“锔碗”“剪纸”“雕刻”“绘画”等上海地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技艺,集聚“哭嫁”“皮影戏”“清音班”等地方民间文艺,集聚“出灯”“婚嫁”“祭祀”等民俗文化,集聚浦东地区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集聚民间收藏等,形成展示演示基地和古玩市场。民俗文化桃花园与周边的新场古镇、迪士尼乐园、野生动物园等旅游景区对接和联动,实现与迪士尼乐园项目差异化发展。
围绕“五大文化圈”功能定位,惠南还将切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规划有计划地推进标志性、传承性、功能性、普惠性文化设施建设。
南门综合文化圈内原政府招待所,将建议采用置换或购买的方式转变为惠南镇文化服务中心用房。通过改造、修缮和新建,加速建设文化广场、惠南镇历史文化陈列馆等。
处于南汇一中校区内的“大成殿”,可将其从校区划出,进行修缮,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地。结合开发中山路,形成以“福泉寺”“清凉庵”“大成殿”“古钟园”“中山堂”历史建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一条街”。
城北民乐特色文化圈内的桃花园周边,按照原惠南老城墙风貌,恢复城墙,园内增建“盐文化陈列馆”“浦东派琵琶纪念馆”和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文化、地方土特产及小吃的配套设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人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将是惠南今后几年实施“文化兴镇”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今惠南镇将积极吸引和培育文化事业的领军人才、专业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加强社区基层文化社团骨干的培训,鼓励与专业文化单位和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全面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建立文化人才基金,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
同时,要着力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在引进紧缺的文化产业人才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对现有的文化产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创意人员的培养体系。对为惠南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进行奖励,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另外,惠南镇还将重点建立文化事业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产业资助的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即政府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提高文化事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保障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积极动员和吸纳社会组织、机构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捐赠、投资和兴办;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惠南镇还将努力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首先,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成长发育。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推动的作用,加大政府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通过科学的产业导向和专业资金的有效衔接,形成文化产业“政府、企业、市场”三结合的发展模式。
其次,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和特色食品等文化资源,通过创意研发形成文化产品,发挥城北桃花园的文化旅游优势作用,与迪士尼联动,形成产业链,实现与迪士尼乐园项目差异化发展,推进惠南文化产业的形成。在南门综合文化圈和中山路传统文化一条街建设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易(古玩)市场。
另外,通过创办上海墨玉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调节的运营模式,承载惠南镇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创意、包装、经营、交流等责任。打造完整产业链,带动惠南文化原创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相信在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配合,“文化兴镇”的战略一定能得到贯彻和落实,惠南文化事业进步和文化产业发展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莲花棒打出幸福节奏
100人服装统一组成方队,每人手持一米长的莲花棒,动作协调,舞动着手中的莲花棒,“嚓嚓嚓”的声响既悦耳又震天。这场景的气势不可谓不大。在惠南镇,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必有这样一支队伍上台助阵。
这就是打莲湘,是惠南镇的一项上海市非遗项目,也是惠南百姓所喜爱的一项健身操。
打莲湘,亦称莲花棒舞,是源自田间劳动的一种娱乐活动,由数对男女表演,手持用竹竿制成的莲花棒,边歌边舞。表演时莲花棒击打在肩、背、腰、腿等部位,或相互击打,因每根竹竿上嵌有数枚铜钿,击打时会发出悦耳的“嚓嚓”声。据老年人回忆,解放前,惠南农村地区就有打莲湘习俗,每年庙会都有大型表演,农闲时,男女青年相聚场角、田头,以打莲湘取乐。上世纪80年代,惠南镇组建了一支18人的莲湘队,由解放前参加过莲湘表演的一位老同志传授打莲湘技艺。这支队伍慢慢演变成惠南镇申请非遗保护项目的中坚力量。18人也如18颗种子,打莲湘这项群众健身运动在惠南镇逐步兴盛起来。
今年61岁的倪青芳原是惠南镇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她也是当初的18人之一。她学会基本的莲湘动作后,对传统的莲湘提出了改进意见。现在好多地方的莲花棒采用塑料棒,既简单又轻便,倪青芳认为,塑料棒击打时的声响不如竹棒清脆,而且每根竹棒上镶嵌的铜钿数量不能太少,达到16枚时,击打的音响效果最佳。同时,传统的莲湘动作过于单调,不够优美,她提出,是否可以加入某些舞蹈动作,这样打莲湘的观赏性就更强。于是,她自创了一套48节的打莲湘音乐、舞美,并以此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倪青芳也由此成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之后,倪青芳相继开发了第二套、第三套打莲湘的音乐和舞美动作,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倪青芳还是一位太极爱好者,她正在考虑如何将莲湘与太极进行动静结合,准备独创一套太极莲湘。
目前,惠南镇在黄路小学和惠东村设立了两个非遗传承基地,倪青芳等人也义不容辞地担任传承基地的老师,一旦有演出任务,就能根据需要,随时拉起一支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演出队伍。去年夏天,为参加惠南镇农民运动会的演出,倪青芳领着100人的队伍,冒着高温,四处借场地进行排练,队伍中有一位73岁的高龄队员也自始至终参与,这位队员说:“只要和大家一起打莲湘,就觉得开心、快乐。”
“我们的心愿就是开心”
24位平均年龄67岁的老人在台上跳舞、唱戏有板有眼,上千位年龄相仿的老人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在惠南镇金秋艺术团成立5周年的汇报演出会现场,前来捧场的老年观众挤满了整个礼堂,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加座。艺术团负责人乐呵呵地连连说道:“想不到!想不到!”
5年前,惠南镇几位闲不住的老年人在退休教师夏仁葵的提议下组建了金秋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后吸引了社区里一批喜欢唱唱跳跳的退休人员,这些文艺骨干中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曾是地方沪剧团、越剧团的专业演员,大家平时在一起互相指导排练,自娱自乐,并经常到社区、敬老院,甚至赴外省市交流演出。每位演员对每场演出都一丝不苟,场场演出精彩纷呈。很快,金秋艺术团在当地的名气便传开了。
今年70岁的张正标年轻时曾是南汇沪剧团的演员,后来进了工厂,退休后居住在周浦镇。4年前的一天,金秋艺术团前往他居住的社区演出,张正标发现台上的演员都和自己年龄相近,便主动找上门,要求加入艺术团。张正标表示,自加入艺术团后,觉得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充实了,精神更足,也更显年轻了。“刚加入艺术团,我们几个老头在团长带领下一起排练舞蹈,跳舞不是我的专长,但看到其他老伙伴都认真排练,我也不能落伍。”说起当初情节,张正标记忆犹新。“排练舞蹈时我是学生,排练沪剧时我就不客气了,我毛遂自荐当艺术指导。”张正标说,艺术团每次前往敬老院演出是大家最为开心的一件事,尽管演出条件差,但每每看到台下老人满脸的笑容,就好比看到了自己将来开心的样子。
5年来,金秋艺术团精心排练了40多个节目,除了舞蹈、沪剧、越剧外,还有表演唱、京剧联唱、情景剧、男女声独唱等表演形式,金秋艺术团名誉团长夏仁葵说:“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都能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随时送上一台演出。”自2008年第一届全国社区健身舞蹈汇演开始,金秋艺术团年年捧金奖、特等奖。在当天的汇报演出中,《乡情》、《二胡声声》、《我家门前过大军》、《心中的旗帜》等获奖节目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呈现给观众的还有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据夏仁葵介绍,艺术团成员年龄逐年提高,为保持艺术团的活力,艺术团准备扩招,吸纳一批50岁上下的“年轻人”,除了年龄放宽外,其他条件还是不变,即文艺上有一技之长、乐于奉献、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惠南镇,像金秋艺术团这样充满活力的文艺团队还有10多支,队员350人左右,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舞蹈、曲艺、综艺及沪剧、越剧等。在每年的文化“三下乡”及各类大型活动中,这些团队轮番上场,而且每个团队都能撑起一台演出,满足不同百姓的需求。其中,癌症康复协会演出队,30多名演职人员都是康复病人,他们平时聚在一起,为康复而练,与疾病抗争,每次上台演出,他们给台下观众带去的不仅仅是欢乐,更是心灵的震撼。而他们的想法也非常简单:开心,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本版撰文 张匀初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