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迈向共产主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2012年10月24日 05:15
来源:东方早报

■ 读《哥达纲领批判》(1875)

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发表于《新时代》1891年第一卷18期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发表于《新时代》1891年第一卷18期

东方早报:《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为批判拉萨尔主义而写的。而这本书在发表后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却是马克思的未来社会发展理论,大胆地预见了后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前景。

王公龙: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以《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为题发表。此时,马克思已经去世8年了。

《哥达纲领批判》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彻底批判拉萨尔主义错误,厘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精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部纲领性文献。这部著作最突出的贡献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过程,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形态”学说。

东方早报:拉萨尔这个人挺有意思,作为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他实际上一直声称自己是“马克思的学生”、“马克思的拥护者”,而实际上马克思也说“拉萨尔是唯一还敢于和伦敦通信的人”,他和恩格斯曾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声援过拉萨尔的斗争。既然如此,最后马克思为何要与“学生”拉萨尔决裂,写《哥达纲领批判》来批判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呢?他们的主要分歧在哪?

王公龙:拉萨尔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曾被称为神童,青年时代在柏林大学学习过黑格尔哲学,后来成了律师。19世纪60年代,拉萨尔积极参加了德国工人运动。

拉萨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藩篱,没有自己的创见。马克思称他的著作是“小学生的作文”。拉萨尔对于政治经济学也缺乏深入研究,尽管马克思多次向他解释过自己的理论,但他始终不能理解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懂剩余价值规律和工资规律。他本人在个性上又显得轻浮、夸张,喜欢别人奉承自己,企图成为工人运动中的独裁者。马克思最终认为拉萨尔已“无可救药”,并断绝了与他的来往。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1863年5月,拉萨尔被选为“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但他宣扬的却是社会改良主义思想路线,鼓吹工人应该通过和平、合法的斗争,争取普选权和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使得工人获得全部劳动所得。拉萨尔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马克思与拉萨尔的主要分歧在于:第一,拉萨尔认为在未来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劳动产品按照平等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而马克思则认为,由于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不折不扣”是不现实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了不劳动者,这在思想上是反动的。第二,拉萨尔认为,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则指出,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也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同盟军。第三,拉萨尔主张“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而马克思认为这是在放弃无产阶级的基本立场。第四,拉萨尔认为工人贫困是因为存在“铁的工资规律”。马克思则认为,工人要解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制度。

东方早报:《哥达纲领批判》批判的“哥达纲领”是一个什么东西?《哥达纲领批判》在1875年写出来之后,德国工人党人实际是有点“不以为然”,一直压到1891年才刊行。如何看待马克思和德国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其领袖如李卜克内西之间的分歧?

王公龙:“哥达纲领”是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合并时制定的党纲。这是一部充满拉萨尔机会思想的纲领。

威廉·李卜克内西是著名的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19世纪50年代,他在流亡伦敦期间忍饥挨饿、十分贫困的可怕的十三年,“很少几天不去马克思家”。在马克思的战友中,除恩格斯外,还没有第二个能够有机会像李卜克内西一样同马克思这样长期亲密来往。

1869年8月,德国工人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主要领导人是奥古斯特·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威廉·白拉克。这样,德国就存在着以拉萨尔机会主义为指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1874年底,两派达成协议,计划在德国中部小镇哥达召开合并大会,通过纲领。马克思得知草案内容以及合并消息后“吃惊不小”,认为爱森纳赫派一味贪求形式的团结和表面的成功,同意把“依靠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实行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等机会主义观点塞进草案,这是涉及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则性问题,不加以批判势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马克思认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而这个纲领却是一个大倒退,“既不谈无产阶级专政,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1875年3月,马克思给倍倍尔写了长信,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说如果纲领被通过,他将断绝与李卜克内西的关系。5月,马克思又给党的另一位领导人白拉克写信,并在信中附上自己抱病撰写的“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的手稿。这封信只有党的几位领导人看过,直到1891年该文才得以刊印,即《哥达纲领批判》。该文详细地批判了这个纲领草案所渗透的机会主义观点,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和主张。

由于俾斯麦强烈反对社会主义者,这样,拉萨尔派无法与德国政府达成实质性妥协,爱森纳赫派便很快获得党的最高领导权,对纲领也作了正面的共产主义解释。而且,随着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主工党获得的选票也在增加。出于策略上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保持了沉默,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但即便如此,马克思仍然对他的这位战友和学生的做法很不满意。连倍倍尔都说:“与伦敦两位老人达成理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东方早报:拉萨尔逝世后,恩格斯在书信中写道:若不是拉萨尔过早去世,那么必将看到拉萨尔背叛无产阶级的一天。马克思也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针对拉萨尔诸多错误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怎样展开批判并提出自己新思想的?

王公龙: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哥达纲领中掩盖阶级剥削、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的错误,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的理论。包括批判拉萨尔离开劳动的物质条件空谈“劳动”和“社会”的观点;批判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只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德意志帝国的反动立场;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公平分配”观,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及其分配特征;批判哥达纲领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看成是“反动的一帮”的错误观点,阐明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批判哥达纲领中狭隘的民族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等。

接着,马克思批判了纲领中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的说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出雇佣劳动制度是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阐明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原理等等。

东方早报:包括马克思在内,没有人知道共产主义到来的精确时刻表。曾经一段时间,人们相信自己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来自马克思的思想,但实际上这些人头脑中想象的共产主义与马克思的论述并不吻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

王公龙: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了大量材料论证,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用54个字十分精炼地概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理想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人人自由,人摆脱对物的依赖,人摆脱对人的依赖,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1849年至1950年冬,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认为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若干年以后才能确立起来,它要经过若干阶段。在1857年至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事实上已划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只是没有作为系统的理论加以确立。真正确立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马克思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才完成的。

在《批判》中,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它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指出,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后,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其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个时候,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充分积聚,个人全面发展,人们思想境界极大提高。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实现“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着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时期任务之后,必须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为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没有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叫作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中将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此后,人们就使用了这一说法。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马克思虽然提出了两个阶段,但没有断言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两个发展阶段。他讲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但不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不提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就是说,马克思仅仅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至于整个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进程到底需要经历多少阶段,他并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具体回答。他的基本思想只是在于说明,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凝固的、永恒不变的理想乐园,而是将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对未来社会做具体的描述,更没有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案。马克思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字,但没有一本写未来社会具体如何运作的书。

东方早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很快到来的人在实践中走了弯路,这使得对马克思有偏见的人似乎更有理由反对马克思。即便在当下社会,相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人也会对共产主义何时到来感到困惑?

王公龙:马克思当时为了指导现实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社会发展进程预见的。应该讲,这是一种原则性、方向性的逻辑推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基于唯物辩证法,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论证工具,在批判拉萨尔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发出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马克思理论分析的科学性。

但还应看到,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以欧洲国家为背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展开分析的,而今天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历史条件与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照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就会犯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这已经一再为国际共运的历史所证明。

在相信马克思论断科学性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未来社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然理论是科学的,我们就有理由憧憬未来的美好社会,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

当年,马克思没有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制订时间表,当下的人们也不能有此奢望。唯一可行的做法只能是:记住马克思的判断,解决现实问题,完成一个个最低纲领,逐步拉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