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新儒家”开始西化

2012年10月21日 07:02
来源:信息时报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美)陶涵 著  林添贵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8月

历史

侯磊(书评人)

有好事者形容,自从2006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陆续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学者在此研读,而在午餐或晚餐时,学者们用五花八门的语言一起聊大天,那种场景仿佛回到了拉斐尔的雅典学堂。所聊的话题只有一个,蒋介石。每个史学家所掌握史料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而美国资深外交官陶涵(Jay Taylor)所著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主要集中于矛盾复杂的蒋介石贯穿一生的观念和思想。由于工作的性质,陶涵的研究可谓是近水楼台,因此其作品是以披露真相和出语惊人著称的——往往那些近似爆料的史料,在他那里只是正常使用罢了。

该书在写到蒋介石青年时代时,用了一个很少用的词:“新儒家”。这不是后来唐君毅、杜维明、牟宗三等人所说的学派,是指民国以来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家。中国传统思想在这里已经 “刷新”了很多,但主干还是保留的。蒋介石自幼念过私塾,随后上了新式的学堂,直至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而骨子中始终是一个老式乡绅,就像他的长袍马褂一样,他会在日记中对自己所犯错误产生自责,也会对整个中国社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伤感。 而作为儒者的蒋介石,成功地上演了一出不断兼并他人,排挤打击异己的戏。他的人生道路分成了两步走,第一,抓权;第二,改造社会。儒家从来没有讲过人人平等的观念,这是它被诟病的一面,蒋介石却继承了这一点。他有一个想做伟人领袖的野心,这不仅仅是来自于他自恋的性格,更承载了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秋大梦。他要把古老多难的千年古国,“改造”成新时代的楷模。

书中还写了,蒋介石是一位标准的基督徒,他在遗嘱中写道“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他在演讲总是反复强调中国必须重振的民族精神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中,“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是儒家,“爱、信、和平”来自基督,即要恪守封建传统,又严格阅读《圣经》并做礼拜。蒋介石就成为了其中的调和者,先调和到自己身上再作用于社会。他对现代化中国的构想,就是要在这里找一个平衡点。就像当时的知识分子,即在幼年受教育时保留了古典的精髓,又到海外留学带回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浪潮,这些西化的“新儒家”在蒋介石面前大大地风光了一把。而一个儒家宗法制社会外加浓郁的西化风潮,给人的感觉总是像传统的萨其马(国产糕点)上涂满了起司(Cheese)。这种感觉,是以往很多书中都难以写出来的。

真诚的信仰即把蒋介石塑造成一位领袖,也造成了中国的缺陷。蒋介石一直在实现着他“改造”中国的梦想,即使在国共双方在江西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还想着“新生活运动”,即使到了台湾仍旧力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连台北市的街道名称都被他改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他希望中国能有一些新儒家的思想优点和日本的生活习惯——简朴、良知、单纯、诚实,甚至准时、卫生、整洁。这些都是从生活细节上去改变中国,让中国人变得更加文明和友好。蒋介石痛恨日本,但他仍旧主张学习日本人的优点;他倾向德国,但并不纳粹。这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拿来主义,使得他全身插满了理论的武装,并按照一个十分理想的状态执行下去。对此,书中引用了毛泽东对蒋介石一个恰当的比喻,蒋介石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对自己的美德和真诚以及中国的传统充满幻想”。就像他一生都在力图恢复中国的宗法制度一样,历史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共产党和国民党轮流到同一片地区搞宣传,深入到县、乡、镇去建立各自的法律与秩序,往往是共产党到了搞土地革命,国民党到了再力图恢复到革命前的状态。对此,《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认为:“蒋一直在思索如何发展一套精神文化架构以补足、加强民族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而这一系列电视剧一样的梦想,被日本侵略砸得粉碎。

2011年辛亥百年纪念以后,对于蒋介石的研究也又推到了一个新阶段。蒋介石是蒋介石,民国是民国,他是怎么把自己的影响作用于民国?并给民国带来了哪些优劣?美国教授兼外交官陶涵笔下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他在采访中说得更加明确:“蒋介石无疑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不管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或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所有伟大人物的道德品质都是有争议的,蒋介石的成就无疑让他对得起这个称号。”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