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赞成语文教材选编莫言作品

2012年10月16日 06:40
来源:东方早报

叶开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入辅助读本,继而上海方面也打算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入此文。可以想见,会有更多地方教材赶这个时髦。

我个人乐见教材编写者把莫言作品选入教材,但一直很疑惑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1985年,距今已经有二十七年,且早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的名篇。语文教材编写者如觉得这部作品符合选编标准,早该把它选入了。可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莫言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不适合选编;其作品中的血腥场面以及对性的描写等,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呈现。

好吧,且不说“以长篇为主”是个常识错误,既然选编标准如此,为何莫言获奖之后又可以选入了呢?是莫言作品因获奖而神奇地不“血腥”了,还是教材编写标准产生了变化?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调查了学校八十名中学生,发现没有一个知道莫言。

而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不是新人。他登上文坛已有三十一年,勤奋耕耘,成果丰硕,是当代中国文坛最有成就、也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喜欢莫言的普通读者当然熟悉莫言;语文教材编写者是专业人士,不一定要全读过,但总该知道莫言及其作品。迄今为止,莫言创作了二十多部中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十一部长篇小说,五部散文集,还有大量的演讲和对话稿。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研究生和教授们研究、撰文的主要对象之一,你简单地在谷歌学术搜索里找一下,或者其他专业数据库索引一下,都会发现成百上千的各种语言的莫言研究文章。

我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都适合中学生阅读,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也可以读。以种种借口来拦截学生阅读中国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荒谬,而且可笑。即使以教材编写者的逻辑,莫言的短篇小说也有众多篇目可以选入:既不暴力,也不血腥的,如《民间音乐》、《大风》、《三匹马》、《大嘴》、《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等,这些小说想象丰富、故事精彩、语言优美,无一不适合选入教材。

此外,莫言的散文也代表了当代作家中的极高水平。他的散文描写生动,情感细腻深婉,想象天马行空,如《上官团长的马》、《会唱歌的墙》、《美人不是人》、《我的中学时代》、《我的老师》等,都在真实中见风骨,于平凡中见神奇,也无一不能选入教材。如果此前二十多年来这些优秀作品都“不适合”选入教材,那么《透明的红萝卜》显然更“不适合”选入教材。上面提到的作品,我愿意友情提供给教材编写者参考。

这些作品只是莫言文学作品中极少部分,教材编写者如果多读些莫言的作品,乃至其他作家的作品,我想就不会出现以“血腥”、“不适合”之类借口排斥当代最优秀作家作品的做法了。因莫言获诺奖而追赶时髦,急忙选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证明教材编写者的选编标准是随机、无原则的。他们选择作品不是从文学性,从作品本身出发,而可能是从道德、正确性角度来判断。

即便如此,我仍赞成语文教材突击选入莫言作品,这起码可以让中学生知道,中国有莫言这样一个作家,知道他以自己的杰出创作,当之无愧地摘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我希望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师参考书时,别忙于把自己的读解当成标准答案,再令教师以此标准灌输给学生。我更担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带领学生总结段落大意、寻找中心思想。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整体呈现的,如一棵树、一匹马,其美丽是有生命的;如把树锯倒、把马杀死,那你只是伐木工、屠夫,不是教师,教师绝不应这样定位自己。在学校里,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心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感觉。我最担心教材编写者过分积极,把莫言写成“身残志坚”的好榜样,把他写成“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的标兵。

莫言的小说选入教材不成问题,更多其他优秀中国作家作品选入教材也不成问题,选入越多越好。但这种选择,要建立在广泛阅读、有效判断以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赶时髦、凑热闹。教材编写者也更应是有广博专业知识、深厚学术涵养和独特审美能力的专家,而不是墙头草。

(作者系《收获》杂志副编审)

标签:莫言 语文教材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