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10年:文化种子撒落湘湖畔
资料图:日前,在《中华遗产》和《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之最”评选活动中,跨湖桥遗址有两项入围,分别是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独木舟和最早的榫木构件。图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外景。
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记者 沈兰)2002年,一个遭受严重破坏的遗址--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被考古学家发掘,从斑驳残缺的独木舟身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支被人为破坏了的残舟。光阴苒然,10年后一座以独木舟为代表的跨湖桥遗迹博物馆耸立在湘湖边。
上世纪1990年,正在杭州市萧山湘湖畔一砖瓦厂和同学玩耍的郑苗,竟然石破天惊地发现了远古人生活陶器碎片。随后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大量史前文物。尤其是2002年11月沉睡8000年的独木舟及其周边遗迹惊艳亮相,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强烈轰动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月12日-14日,值此“中华第一独木舟”发掘出土10周年之际,一群或两鬓苍白或年过不惑的国内外文化考古专家再次因为同一个话题聚首湘湖之畔。
杭州市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琚朝晖作为年轻一辈有着他的见解,跨湖桥文化作为面貌独特的文化类型,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生动、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从此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共同展示中华远古文明的多彩风貌。
跨湖桥遗址第二、三期考古发掘队领队蒋乐平是众人中最有资格的发言者,他说,郑苗、倪杭强等都为跨湖桥遗址、下孙遗址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如果没有他们,跨湖桥遗址、下孙遗址所遭受的破坏肯定会更加严重,这支独木舟是否会保存下来,将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跨湖桥独木舟“诞生”过程毋庸置疑是考古界一大奇迹,考古队尽了最大努力进行过三次挖掘,其中有几个情节令他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7月酷暑第一次发掘,考古队住在砖瓦厂的办公楼的顶层,热得晚上难以入睡,只好睡到泼过水的走廊上。我们坐在用毛竹、破篷布支撑起来的简易保护棚里畅想着独木舟遗迹被保护利用的美好前景……”。
考古专家们在简易棚里没有想到,这里会诞生颇具规模的一座遗址博物馆,萧山区政府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开始了漫长的保护研究攻坚战。
2004年,萧山完成了“杭州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课题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同年12月,40多名考古专家向外界宣布“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文化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
2005年,“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原址保护方案”获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并开始实施。同年,萧山区政府将跨湖桥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入计划。
2006年4月,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开馆。2006年5月,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确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通过区政府立项审批。
2009年9月28日,一个占地83亩、投资1个亿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免费对外开放。她融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展示跨湖桥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跨湖桥文化节,薪火传播着民族文化遗产的种子。一叶古舟历经8000年历史风霜出土10年间,保护与研究的课题不曾停歇,而如今寻找跨湖桥的后续文化这个使命将一直延续。(完)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