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写作就是回家的一种方式

2012年10月14日 04:08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欧阳春艳

张翎与严歌苓、虹影被称为“海外华文女作家的三驾马车”,而在几年前,张翎这个名字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还是略显陌生。直到2010年,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很多人才知道了小说原著作者——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这部反响强烈的大片,正是根据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而来。同年,张翎描写华工在海外悲惨淘金生活的小说《金山》,也获得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奖。

昨日,张翎告诉记者:“我正在尝试把《余震》这部中篇小说,改编成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希望能加入更丰富的内容。”对于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女相认的团圆大结局,很多观众认为不合逻辑,张翎也坦称:“《余震》的结尾我绝对是给扔了一片止痛片给自己,非得让她们母女相认,我觉得按照故事逻辑下去是这辈子不相认的。冯小刚比我更进一步,他在母女相认后,加上了‘我对不起你!’‘我很抱歉。’冯小刚说,欧洲的作家要是写这个,根本就没有到唐山去那一段;美国的作家要是写,就有到唐山那一段,就是我这样的写法,然后远远看着;一到中国的作家,一定是见了面,拥抱大哭。我觉得这话说得挺经典的。”

旅居加拿大26年,张翎对于“根”,有着自己的理解。“离开祖国那么多年,地球村的概念也形成了,思乡的概念渐渐淡漠,我不再有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我已经习惯了无根的感觉,我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在这里和那里之间的就是根。”张翎坦言。

虽然在说“无根”,但对张翎来说,写作的过程,仍然是回家的一种方式。张翎说:“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过一句话,他说,离去和流浪都是归家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无论离母语的环境、童年的记忆有多远,写作的过程,就是回家的一种方式。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无论我走得多么远,这种童年的记忆,母语的这种氛围,实际上是没法从我的个人经验里剥离的。”

虽然已经在文坛上占得了一席之地,而张翎的写作状态,更像是一个业余作家。她在多伦多的一家听力诊所任职17年,近两年才因为写作采风的原因休假。“英国作家伍尔芙的一句话对我影响深远:一个女性要成为作家,必须要有500英镑的年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对所有作家都适用——应当具备经济支撑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因为这句话,我花费10年时间去学习听力康复专业,用这个职业支撑我的写作。”

张翎 记者田飞 摄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