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学创作安身立命之本何在

本报讯 (记者 施晨露)从公务员到记者再到自由职业作家,35岁的赵延如今更为人知的名字是“那多”。 2002年,《萌芽》杂志连载荒诞系列小说《那多三国事件簿》,是他以“那多”为笔名发表作品的开始。小说一经刊出,在青少年读者中受到广泛好评,次年出版,销售近百万册。 2004年,那多辞去报社工作,成为专职作家,目前已出版23部小说。

与传统纯文学写作的小说家相比,那多的产量可谓颇丰;而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读者群,又造就了不同于纯文学写作的“粉丝”追捧——在新生代小说家的创作背后,纯文学与通俗写作的争论一直未断,文学创作安身立命之本究竟何在?近日,在上海市作协大厅“都市写作的多元化——暨那多创作研讨会”现场,“50后”、“60后”的作家、评论家,与和那多同辈的萌芽系作家围桌而坐,讨论颇显现下文学创作格局下的纠结所在。

众多评论家对那多的创作作了积极评价,但也提出不少建议。评论家杨扬提出的“尚欠文学的回味”的意见得到很多共鸣,作家谷白说,“情节抓人,但读完仍嫌不满足”,上师大教授杨建龙道,“故事好,但阖上书本,却没有呼之欲出的小说人物出现在眼前”。青年作家刘则认为,那多小说的单线索格局、人物单一是“锁定”现今喜好快节奏的读者,作为一个类型小说作者,需要在读者和自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也必然会有所牺牲。而在作家王晓玉提出,文学创作不该像中药铺里的一个个盒子一样分类之后,类型化与否也成为台面上热烈讨论的话题。

“和那多认识十多年了,但几乎从没有聊过文学的话题,通常大家聚会都是在玩。 ”前辈们辩得热烈,而同辈青年作家苏德的一句闲谈无意间流露出两代人的文学观念差异,他们更自我、更轻松,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擅长的,“文学到底该如何”则不常出现在讨论范围内。作家沈善增提出,应该正确估价类型小说在当下时代的存在价值。 “现在叫类型小说,以前叫通俗小说,在传统文学观念里,是受到轻视的。更受读者欢迎的是通俗小说,它的性价比也比纯文学高得多。那多的小说都是走市场的,他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他精心经营的叙述魔法满足了游戏培养起来的一代人的审美需求。 ‘游戏’、‘会玩’在主流语境中往往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此,类型小说总在文学的副册,如今应该得到重新估值。 ”

标签:文学创作 作家 小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