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走在低处

张贤超

《天气》(作家出版社2011年7月)一书,是贾平凹自己汇编的一本散文集。全书除了一些小说后记和友人书信外,大部分是作者近几年走出书斋,艰辛而执着地行走于定西大地,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创作的精品佳作。

散文集以其中的一篇散文题目来命名,文中说:“跪下来给天气祷告啊,我们顺从着天气,让天气赐给我们好的命运!”天气就是天意,一切皆有天意。

贾平凹是从棣花这样一个传统的乡村走出来的,他从西安出发去寻访故土,用一双脚去触摸故乡的每一寸热土,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感受山山水水、沟沟岭岭的变化。这是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也是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叩问。

几十年过去了,他发现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高速路和铁路相继修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与城市的距离在拉近,一样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但是,家乡有些地方还相当落后。呛人的炕灶烟味、粗笨的农具、巷道散落的牛粪……尽管这些作者现在一看到就会兴奋,但他仍热切地希望这一切能够尽快消亡。同时,乡亲们的观念还有待改变,就业的路子还有待拓宽,农村公共服务还有待健全……“边城是繁华着,其实边城里的人每每都在想着有一日离开这个地方,他们这一辈已经没力量出外,希望就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是乡村人最真切的希望。

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合,贾平凹却有一种担忧:乡下的树和石头也要到城里去,去城里当然好,但城里汽车尾气多,太嘈吵,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的,乡村有乡村的好,它是一方净土,更是乡村人的乐土。可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去城里寻求好生活,或许这会带来某种缺失和遗憾。

在诗意的行走中,贾平凹常写到树。在他的笔下,乡村的树是那样富有灵性。树离不开乡村,正如乡村离不开树,可树却在不断减少。当我们再次举起斧头时,是不是该思考些什么?

行走太清宫,作家恍惚走成了一棵树;游青城后山,他不由得去搂一棵树,羡慕树安静地长在那里。亲近一棵树,与树结缘,就是陶醉于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一棵漆树落花,他就站住不动让雨淋。这是在诗意地享受自然的恩赐,是何等的幸福!

《天气》的语言,质朴、简练,一如定西的大地,苍凉、厚重,平白如话的描述中带有很浓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这些散文的特点应该与作者行走在低处,用心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

标签:低处 生存状态 定西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