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非遗”传承

中新社宁德10月8日电 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非遗”传承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赏桥、听曲、看戏、观武……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故乡、闽剧源流之一平讲戏发源地——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生态旅游“慢”生活吸引游人络绎于途,当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谓功不可没。

屏南县文体局副局长陆则起对中新社记者说,屏南县自2001年以来,从研究四平戏开始,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有力推进。

显见的有,四平戏、平讲戏、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双溪铁枝传统表演技艺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还被列入世界级非遗项目。

四平戏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剧界专家一度曾认为四平腔绝种消失,并被写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20世纪80年代初却意外在屏南县被发现,一时轰动全国戏剧界,被视为四平腔的活文物。1999年,当地政府成立挖掘抢救四平戏领导小组,共整理四平戏剧本12本,为后世留下珍贵资料。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是屏南县唯一世界级非遗项目,以这种技艺建造的整座木拱廊桥不用一根铁钉,全部用榫卯连接,可历经百年以上。当地现存最早的木拱廊桥始建于宋代,其余的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具有极高学术研究和旅游、交通价值。

“对于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我感到很欣慰。”国家级非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76岁的木拱廊桥名匠黄春财老先生对中新社记者说,目前他已培养两个儿子造桥,继承自己的造桥技艺。同时,他还将这种技艺运用在水车制造等领域以扩大市场,促进廊桥制造技艺更好传承。

在屏南,还有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漈下村、漈头村,以及一大批文化遗产和古村镇被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镇。

漈下村人文荟萃,系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故乡。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甘氏迁入漈下,至今已有575年,于2009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世俸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漈仙宫、有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修建的古城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的花桥、漈川桥,明隆庆年间建的峙国亭、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建的甘氏宗祠,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及健身练武的石锁、石蛋和跑马场、演武厅。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漈下村甘氏宗祠等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挖掘传统武术文化、名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整理甘国宝文物,修复古城墙、古雨长廊、古代练武跑马场及古水礁。并出版《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一书,紧抓两岸文化交流契机,实施文化对接。

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屏南县已有世界级非遗项目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9项,市级10项,县级40项。此外,全县有国家级技艺传承人3位,省级传承人20位,市级传承人22位,县级传承人33位,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一批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为此,屏南县委宣传部荣获文化部“全国文化遗产日奖”,屏南县被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陆则起表示,下一步,当地政府计划打造甘国宝园区,同时将戏曲元素融入旅游市场,将乡村旅游列入招商引资项目,形成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中进一步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

标签:民间文化 南县 廊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