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广东兴宁古老藤艺遭遇传承困局 年轻人不愿从事

民间艺人正在编织藤椅。 蔡欣欣 摄

民间艺人正在编织藤椅。 蔡欣欣 摄

中新网梅州10月8日电题:广东兴宁古老藤艺遭遇传承困局

记者 周涛 蔡欣欣 黄佑鹏 王馥茵

藤编工艺在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等藤编器具的记载。清代文学家屈大钧写的《广东新语》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藤器者,十家有二。这古老的工艺也曾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家中固有的家具之一。如今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局。

广东兴宁水口镇先锋村的雨鹏藤艺厂是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藤椅生产作坊。近日,记者走进民间生产作坊,了解古老藤编工艺在梅州客家地区的发展历程。

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清末民国初,由于梅州下南洋的人不断增多,藤编旅行箱就出现在一部分人家庭中。有藤编旅行箱的人属于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直到后来才逐渐出现藤椅等藤器。藤器最初由当地的土藤编织,慢慢发展为用海南藤、云南藤来编织,到现代已基本使用洋藤编织,其中,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藤条为原材料。

家住广东兴宁水口镇先锋村的李雨鹏是当地的藤艺厂老板,1987年他曾跟当地的老藤编师傅学艺,两年后开办了自己的藤艺作坊。至今经营20多年藤艺作坊的李雨鹏见证了藤编工艺的兴起、衰败和革新。

李雨鹏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藤椅编织曾在村里盛极一时,1992年先锋村已有上千户农民从事编织藤椅的工作,几乎每户门前都摆满自家编织的藤椅,等商人来收购。由于当时没有固定产销模式,基本上是分散制作、出售,造成藤椅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逐渐被打乱,许多编织户感觉获利太少纷纷转行、外出打工。直到1998年,先锋村做藤椅的仅剩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李雨鹏就是其中一户。

藤器家具的逐渐衰败有另一原因,即随时代变迁,红木家具占据了家私市场的半壁江山,藤器逐渐被冷落。直到近年推崇自然理念的回归,人们对藤器花式需求不断转变,促使藤器编制者不断革新,设计出更多新颖的藤器。如今,田园室内设计风格深受人们喜爱,藤器又被重视起来。除了藤靠椅、藤圈椅、藤太师椅等传统品种外,藤制人偶、藤制花瓶、藤制吊灯罩等新颖的工艺制作呼之欲出。

在梅州市梅城区有一以藤器为主装饰的饮食店,在店内记者看到长形的藤椅间以植物相隔,充满田园气息。“我们开的小吃店主要是让上班族、学生等到这里能感受到田园风带来的清幽与舒适。所以我选择了藤艺、藤花篮等装饰店面,其中,藤椅透气又有弹性,还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坐起来很舒适,很多顾客都愿意在此多待一会儿。”饮食店老板说。

藤艺除了应用于家居领域,在大型的景区工艺上同样绽放异彩。部分景区用藤器制作的大型回廊、大型造型艺术等,均是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巴西展馆则以藤条编织成一个大型的展馆外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留影,其大型藤条编织的展馆造型得到了众多游客的认可。

藤艺从旧时到现今,由简单的藤匣子、藤椅的编织,到如今的装饰品编织、大型的景区建筑编织制作。藤艺已不仅仅限于人们的家居用品,如今在人们智慧的提炼下,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受到越来越多老中青年人的喜爱与追捧。

由于原始的藤编工艺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刀切割藤皮和藤条,火烤和用手力去定型藤椅框架造型,编织时新手还极易被藤皮割伤手指,整个制作过程比较枯燥,较大型的藤器需三五人连做好几天才能完成。“编织藤椅花的时间长,所赚利润不高。所以,如今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纯手工编织工作,仅剩40到60岁之间的中年人依然在从事。这意味着我们这代人编完后,下一代就无人承接了。”李雨鹏说。(完)

标签:藤艺 广东兴宁 藤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