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邓贤《父亲的一九四二》讲述中国学生军抗日悲歌

《父亲的1942》专家研讨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父亲的1942》专家研讨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父亲的1942》作者邓贤

《父亲的1942》作者邓贤

中新网9月20日电 著名作家邓贤的小说《父亲的一九四二》研讨会19日在北京举行。

继《大国之魂》整体反映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之后,邓贤开始用传记体的方式特写父亲的抗战历程。他根据父亲的口述、父亲的记录,以及大量的采访和史料收集,真实再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印缅战场,在中美盟军并肩作战中遭遇到的点点滴滴。在战争这个历史的大冲突、人性的大冲突面前,邓贤的父亲邓述义被迅速催熟。同时,非常状态中的非常矛盾——军队里的长官意志、长官腐败、战友间的矛盾争执和人性丑恶等等也迅速让他成长。可以说,在《父亲的一九四二》中,邓贤既写到了家族和战场,也触及到了少年成长、理想破灭、英雄主义情结等父辈的精神核心。

该书与同是远征军题材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也是群像小说。邓贤在着力塑造父亲形象的同时,还塑造几个父亲的同学和战友。他们大多是“富二代”、“官二代”和“名门之后”。在那个年代,在校学生享有免服兵役的国家政策,因此上战场是最违背他们的父母家庭意愿的选择。但就是这样一群大、中学生,组成了中国抗战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学生军。奔赴印缅战场,并且取得了最后胜利!在这些学生兵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粗通英文或具有较高英文能力的约占四分之一。这是一支真正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军队,其文化程度之高,在当时的英美盟军中也无出其右。

其中,父亲的同学“老庾”是最有文学光彩的一个形象。他父亲是国民政府国防部的高官,因此他深谙军队官场的门道。战场上,他朝自己的腿上开枪以躲避战死的危险。战争结束后,他忙着盗运军事物资为自己积累资本。与父亲的正面阳光相比,他是一个投机人物,但却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文学性的成功。

作为著名抗战作家,邓贤一贯从更宏观的角度,从更为深广的历史背景上来关注抗战历史,关注人性的大波大澜。此次,他延续了自己以往的史料周严、线索清晰、恢弘壮阔、激情喷发的创作方式,同时又加进了家族史的细腻和温情,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邓贤表示,这本书写的是抗战中的印缅战场。全书整整写了3年,是自己“家族系列”中的第一部。

邓贤说,写这部书主要想表达两点:第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要以行动来成就国家的脊梁。光喊口号不行,要拿出实际行动,包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第二,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武装自己。

标签:邓贤 九四 父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