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下收藏》 不是《天下一砸》
高鸿
经常有藏友问我:北京卫视《天下收藏》由演员王刚挥舞的镏金锤下有没有“冤鬼”?对主持人王刚,我个人的看法是,他首先是演员,其次才是收藏家。电视节目不是专家论证会,它面对的是普通观众和收藏群体里的“菜鸟”,必须有吸引观众的“亮点”,要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噱头。按照王刚的说法,这个噱头有两个看点:一是“对造假的痛恨”——不砸不足以平民愤;二是“说句实在话,如果我要不砸,这个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王刚所说在理吗?
“对造假的痛恨”应该是所有藏家和藏友的共识,而不仅仅是《天下收藏》节目去恨——没有《天下收藏》,人家也是痛恨,而且比《天下收藏》要恨得早。更何况,为造假者摇旗呐喊的媒体、为赝品鸣锣开道的伪专家、为拍卖赝品保驾护航的《拍卖法》等等,难道就凭你每期节目的三个专家所能“抵抗”的?
文物鉴定,一般都是专家签署或真或假的鉴定意见。从学术意义上来说,任何专家的鉴定意见都只能代表一位或数位专家的个人意见,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判决书,而专家手中的笔,也不是王刚手中的锤。因此,在《天下收藏》的节目里,仅凭三个专家的鉴定意见就对藏品粗暴地实施“极刑”,这在严谨的鉴定学意义上是有失严谨的,纵然你锤的是赝品,作为节目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鉴审过程,既要有文字材料,也要有高清的图片资料,甚至被锤碎的瓷器碎片也要保存在鉴审文档里。这样做,既是对藏友和藏品负责,也是对你节目组及专家负责。这样做,虽然稍显麻烦,问题是,所有鉴审资料一应俱全,在日后其他专家质疑你所砸藏品时,你也不至于这样被动和有口难辩。
电视收藏类节目,其宗旨应该是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和科学的鉴藏方法,专家在讲解藏品的真伪时,既要耐心细致,又要有理有据,要以理服人,不要以砸取悦于人。砸,表象上是痛恨赝品,使这件赝品不再继续在艺术品市场流通,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在帮造假的人和贩卖赝品的人的忙。砸,你是在销毁可恨的赝品,但同时也是在销毁“证据”,在法律层面来说,购买人因“证据”被砸毁,从而散失了主张自己权利的机会,索赔无望的结果,借用王刚的那句话“你在窃喜,人家更是偷偷笑得肝儿颤”。制造赝品和贩卖赝品的人,因你王刚的锤落物碎而从此没有了任何麻烦和后患。如此,逞能的是你王刚,赚足了节目的收视率,倒霉和遭损失的却是那些藏友,而偷着乐的则是那些制造赝品和贩卖赝品的人。客观地说,所谓护宝的瓜棱大锤如同一把双刃剑,在野蛮的伸张正义的同时也悄然地促长了造假者和贩假者有恃无恐的信心。
电视收藏类节目,其宗旨应该是传播正确的收藏理念和科学的鉴藏方法,绝不是王刚所强调的“说句实在话,如果我要不砸,这个收视率肯定要降的,因此就必须有这么一个悬念,要触目惊心”。
电视收藏类节目,有关藏品的真伪鉴定要经得起他人和时间的检验。那就必须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将节目组所鉴定的藏品建立一个文图合一的档案,亦即编纂一部汇总鉴定家的鉴定意见,配以被鉴定的藏品高清图片(包括关键部位的局部图片)的图书,向世人揭示何为真品,真在哪里;何为赝品,赝在何处。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定期将以往节目中出现的赝品原件组织一次赝品展览,让广大藏家和藏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赝品、认识赝品,同时也接受各路“诸侯”的挑刺。我以为,这远比拿着锤子砸的效果要好得多,也避免了授人以口实的尴尬。近期,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在看完展览之后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说:王刚砸的不是赝品,而是真品,换句话说,王刚的“护宝锤”砸的是文物。随行的鉴定专家宁玉新也给出了结论:“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对如此的诘难,没有确凿的理由就在大庭广众之下信口雌黄,我们只能视之为是别有用心。
最后,我想给王刚一个建议:你的节目名字是《天下收藏》,而不应该演绎成《天下一砸》。收藏——是理性的产物,砸——是非理性的极端行为。尽管很多时候你砸的是分文不值的赝品,但有时候也有可能是砸了某些人的心。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