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收藏只为徐悲鸿
吴作人致王震的亲笔书函
王震藏徐悲鸿手札信封(影印本)
王震 上海徐悲鸿研究会理论研究部主任。收藏徐悲鸿书札(影印本)和照片280余通。徐悲鸿的友人、学生致王震的亲笔书函约300余通。
王震藏徐悲鸿及其友人合照(f翻拍照)从左至右为: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和刘艺斯。
陈若茜
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改造成的旧书房,窗外爬满绿藤,屋内堆满书稿。午后采光极好,王震老人平素就是这样俯于窗前,奋笔疾书。一旁是由他主编的关于徐悲鸿的书,十五六本,堆得老高。
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内,聚集了非常完整的徐悲鸿生平资料。王震是上海研究徐悲鸿的专家,他像沙里淘金一样从无数的旧史料中收集徐悲鸿的书信、手札、老照片,还原他的点滴过往。而那些与徐悲鸿同处一时期的艺术家及徐悲鸿的学生,他们也都是活的历史,王震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不少徐悲鸿的往事。
为了研究和著述需要,王震日复一日的沙里淘金行为,竟使他成为徐悲鸿相关资料的收藏者,收集到徐悲鸿书札(影印本)280余通,多数从未公开面世;徐悲鸿的友人、学生约80余位艺术家致王震的亲笔书函约300余通,包括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艾中信、古元、常书鸿、宗白华、黄苗子、郁风等。
1960年,王震被分配到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资料室任职,日常的工作就是埋首故纸堆,收集整理资料。儿时因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王震从小就不能像一般孩子一样出去玩耍、打闹,资料室和书房的狭小天地便是他的全部世界,而书籍则像给他安上了一对翅膀,可借力翱翔。他在资料室一坐就是半个世纪。
1980年代初,为了编著徐悲鸿著作,王震开始四处收集徐悲鸿资料。幸运的是,王震得到了一份编于1980年代初的解放前南京中央大学校友通讯录。徐悲鸿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通讯录上有艺术科的学生四五十人名单,均为徐悲鸿任教时的学生。通过通讯录上的地址,王震给当时身处国内外的徐悲鸿学生都写去信,告诉他们自己要研究整理徐悲鸿年谱,编撰出版徐悲鸿书信集等,请他们尽可能提供徐悲鸿书信的线索,并多多回忆老师的往事。
“有些学生当年比较热情,毕业时要求老师留念,徐悲鸿就给他们写对联、诗,因而手中留有不少徐悲鸿手札。一位香港的老先生八九十岁了,是徐悲鸿的朋友,他把徐悲鸿写给他的信和信封都印给我。”
“我也给曾经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写信,他说他们跟徐悲鸿学习了几年,对徐悲鸿的事知之甚少,至于徐悲鸿写了多少信,那更像大海捞针。”王震说,“也有一些人刚开始不愿提供,后来见我编了那么多徐悲鸿的书,替他们留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他的老学生都非常感谢我。”
徐悲鸿的友人和学生后来也多半成了大艺术家,在世的都有八九十岁高龄了。其中多数老艺术家都给王震回过信,他们或热情提供徐悲鸿相关史料、追溯过往,或悉心解答王震困惑。王震在跟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艾中信等80余位艺术家交往过程中,积攒下了他们亲笔写给自己的书函不下300余通,不过这些信所探讨的主题无不围绕着徐悲鸿,从徐的日常琐事、教学、交往到他的艺术修为。
这些珍贵的书函成了王震辛勤工作的见证,当人人都在费尽心思收集名人手札,王震却在无意间集齐了这样一个庞大而有意义的专题。
王震最珍贵的珍藏是吴作人1984年5月26日写给自己的亲笔函,谈及这封信,王震略显激动。他从层层叠叠的一摞书函中将其找出,一字一句念给《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听。“谈及这封信,其中的故事可多哩。”王震说。
“甘登信先生寄给我一封没有抬头的信,他告诉我说这是徐悲鸿先生的手迹,班上同学传阅时最后留在他的手上,但是没有抬头,不知道信是写给谁的。”王震就给吴作人写去两封函,一函提到这封信的由来,问他这封信是不是写给他的。另一函是王震向吴作人打听一张8人合照的来龙去脉,照片上包括吴作人在内的7位通过对照史料,都能确定其姓名,只有其中一位怎么打听都不知道是谁。
吴作人就给王震回了这样一封信,信中告知王震,徐悲鸿那封信并非写给自己,具体写给谁他也不知,不过已将信件转交给艾中信,请他帮忙查阅。至于那张照片,吴作人非常激动,他在回信中说:“第二函附的照片,我原保存一张,在十年动乱中已失去,希望你给我印两三张,能多印几张更好。因为在此照中尚存有三人,加上给徐悲鸿纪念馆一张。时间可能在一九二九年初。这是南国社在南京第一次公演之后。”
这张照片是王震通过搜寻史料,在民国时期的《南国月刊》上翻拍的,后来弄清楚照片上的人,分别是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刘艺斯。而王震遍寻不知的那位正是吕霞光,因为很早就去法国定居了,所以国内鲜有人认得他,但是吕霞光在法国的画室,是不少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聚集地。而《南国月刊》则是1927年田汉与徐悲鸿一起创办的南国社刊物,刊登有很多旧时照片和资料。
为了编著关于徐悲鸿的著作,王震还翻遍了从1926年到1994年这七十年间的旧报纸、期刊和杂志,截取时人对徐悲鸿的评论;在解放前的良友杂志、上海时报、美术画报等期刊上也翻拍到不少徐悲鸿的画作和照片。
王震说,他的收藏仅仅为了便于研究和著述,这是动力也是目的。
1995年,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王震给他尚在世的学生和友人们去信,请他们写回忆文章,最终出了一本《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以作纪念。
Q&A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为了研究著述之便。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不记得了。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吴作人、黄养辉等人的亲笔函。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收藏为了研究。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与艺术家交往中所得。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没有统计过。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徐悲鸿研究者。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学习、研究。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没有。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