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家菜刀,邓小平都买了十套”

从诞生那天起,每种刀剑都拥有着自己的铸造秘诀,它们靠着血脉的延续而代代传承。但你知道吗,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菜刀,其铸造过程也曾一度密不外传。在大足区龙水镇,远近闻名的邓家刀,就依靠着这样的传承方式,从清朝走到了现在。

9月11日,“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大足。走进“邓家刀”的诞生地,它的第五代传承人邓修建首次揭开了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邓家刀铸造方法。

起点 龙水刀具大唐兴

2009年9月2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97个项目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名列其中。

说起龙水菜刀,49岁的邓修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听父亲说,龙水菜刀的制作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也就是说,龙水刀和大足石刻一样,从唐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至今的。”

大足五金博物馆也有记载:唐昭宗大顺、景福年间(公元890-893年),昌州刺史韦君靖在大足建寨屯兵,于龙水置镇遏使,兴兵器匠作之业,是为龙水刀具生产起始。

提起自家祖传的邓家刀铸造方法,邓修建一个箭步冲到对面的展示柜前,在柜子的第二层,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整排用手工铸造的邓家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别的龙水刀一把才卖8毛,我们家的刀就要卖到1.5元,虽然价格比别家翻了一番,但我家的刀从来不愁卖。”

邓修建说,上世纪80年代,龙水镇每隔两天就要赶一次集,全国各地的客商到这里挑选刀具。“我们家的刀往往一个多小时就被挑光。那时龙水镇铸刀,附近几个镇的村民就靠着倒卖龙水刀生活。”邓修建说,刀太好卖,但铸刀过程,却并非那么容易,“那时,我一天从早上6、7点开始升炉子,到下午5、6点最后为刀上油、挂柄,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做4把刀。”

1986年,邓小平来到大足,就定购了10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菜刀。

秘诀 千锤百炼始铸刀

虽然锻造方法曾密不外传,但在上世纪家庭式作坊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就率先打破家规在外招收徒弟。“那时挑徒弟,就看能不能吃饭,像你这样瘦弱的,我们是铁定不会要的。”指着身旁的记者,邓修建哈哈大笑。

聊到自家引以为豪的铸刀秘诀,邓修建更是来了劲头。“在我看来,两句古语而已,‘好钢用在刀刃上’、‘千锤百炼始铸刀’。”

邓修建说,从17岁开始学习铸刀,父亲就告诉他,揉钢是做一把好刀的关键所在。“别人家往往只用几十分钟去揉钢,而我家要花去两三个小时。钢块在我手中,在不停鼓动的风箱炉子上,从黑色变为银白色。这绝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传说,而是真正能做到的。两三个小时我都得拿着重4斤的锤子,不停敲打在被炉火炙烤发软的钢块上。上千锤下去,才能造出一片好钢。”

识刀 好刀还看刀面直

另一个铸刀的秘诀就是将菜刀刀刃校直的过程。“你知道为什么新菜刀有时不那么好切吗?那就是因为刀不直。”邓修建说,这个过程必须得靠心细,一锤锤反复修正才可以。

走进“邓家刀”的厂房,在角落里,传统铸刀法所用的工具仍然齐备。邓修建决定让我们试试校直刀刃,这个看上去简单的工作,直到拿起重4斤的铁锤,才显得不那么轻松。

看我们杂乱无章地舞动着铁锤,工人们在旁边哄笑起来,邓修建说,校直并不是只捶打刀刃而已,要从刀背开始,逐步往下,“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这点,图省事只校直刀刃部分,可往往越是这样越费事,但如果刀刃没有校好,一把菜刀之前花去的三个多小时,就完全白费了。”

一边单眼瞄看刀背的平直度,一边舞动手中的锤子进行校直,第一次上手的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校出的刀具仍然还是歪歪斜斜,此时,右手已经酸软得没有力气。“作为新手,你们还是不错了。”邓修建说。

邓修建说,如今厂里的百余名工人只有30余人还会这样的传统铸刀法,年龄都在40岁以上,“一把手工铸刀在市场上才卖20多块,利润太薄,加上现在有机器了,年轻人更喜欢学习机器的操作方式,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么辛苦的传统技艺。”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工人正在手工为刀具校直。 重庆晨报记者 黄宇 摄

标签:邓修建说 菜刀 铸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