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生命之水托起丝路文明新城

——南疆兵团团场“屯城”建设走笔

农一师三团喀拉库勒文化广场,一根根展现三团创业史的灯柱漂亮醒目。本报记者 卢毅然 摄

农一师三团喀拉库勒文化广场,一根根展现三团创业史的灯柱漂亮醒目。本报记者 卢毅然 摄

本报记者 卢毅然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源枯竭、风沙肆虐,湮没了丝绸之路上一座座曾兴盛一时的西域文明古城。上世纪中叶垦荒大军的到来,重新引入生命之水,唤醒沉睡千年的荒漠,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一片片水网绿洲、一座座文明新城奇迹般重新崛起在大漠戈壁的地平线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水利发展史。水与人、水与土地、水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在沙漠、戈壁遍布的新疆大地显得尤为突出。从石河子到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依水傍绿建起的兵团的师级新城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集群。而近年来,一个个依托基层团场兴起的小城镇,更全面生动地描绘着兵团“从屯田到屯城”的新蓝图。

边疆今日胜江南

“胜利渠水哗啦啦地流下来,胜利歌儿唱呀嘛唱起来,胜利渠我们开,胜利的花儿我们栽,渠水年年流,花儿永远开不败。胜利渠水哗啦啦地流下来,千年戈壁一齐把花开,麦穗黄,棉花白,康拜因机到处开,渠水年年流,花儿永远开不败。”

半个多世纪前,时任一野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的“西部歌王”王洛宾随大军进疆,又亲历大军铸剑为犁,凿渠开荒战天斗地的创业壮举,激情促使他写词作曲,留下这首在兵团传唱至今、在内地却鲜为人知的《歌唱胜利渠》。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胜利渠这条进疆部队最早开凿并流淌至今的人工引水渠和它的若干渠流、水库“子孙”们,已织成密集的水网,滋养着万顷良田、座座新城。

胜利渠边的农一师三团新井子水库如今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千鸟湖。万亩水面碧波荡漾、芦苇丛丛,数千只沙鸥不知何时从何处飞来,把这里作为繁衍生息的家园。“船里还囤着几十斤重的大鱼呢!”晒得黝黑的三团副政委沈卫国和几位精壮小伙子指着湖边餐厅里一桌桌鱼鲜热情地介绍说。边疆处处赛江南不是虚话,这样的景象其实在今天的江南也已难觅。

当年数万人挥汗掘成的水库如今成了兵团人的后花园。在三团团部喀拉库勒镇,城里的花园也建得很有感觉。在镇中心,曲水流觞、吊桥飞檐的胡杨公园成为三团人休闲流连的好去处,文化广场甬路边一根根展现三团创业史的灯柱漂亮醒目,为给上面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上“提神”的精炼文字,三团政工科小伙子马锐等一帮团里的“秀才”很费了一番脑筋。在栋栋新居和优美的城镇环境中,曾经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兵团人,如今已开始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三化”带来新变迁

胜利渠和它所代表的沙井子垦区金银川、喀拉库勒等地的变迁,是整个兵团近年来致力于小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和田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二二四团,喀什农三师四十一团、四十二团,阿拉尔农一师十团、南口农场等处,记者处处感受着“从屯田到屯城”的发展思路给兵团基层带来的令人兴奋的变化。

位于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的农三师四十二团,近年来立足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军垦文化打造的“木华黎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文化品牌。该团建成了2600平方米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2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套有舞台、音响设备、音乐喷泉。还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团史陈列馆以及7个综合文化活动室、9个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

在阿拉尔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农一师十团,“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理念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神话般的现实。这里是南疆苗木繁育中心,从温带地区到热带地区原生的各种蔬菜、花卉、果树在这里通过先进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迅速成苗、开花,成为工业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流出的成品,销往千家万户。(下转第二版)

标签:新城 生命之水 戈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