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白燕”衔音上枝头

日期:[ 2012年9月11日 星期 二] -- 视点 --版次:[ 09 ]

第一次接触李白燕老师,是在她获得牡丹表演奖的庆功宴上,言语极少且非常谦虚;第二次见面,是在泉州南音艺苑她的办公室,谈起与南音难分难舍的情缘,以及这门古老艺术的将来,她则滔滔不绝、感慨良多。

学南音,要能坐冷板凳

李白燕的家乡在泉州永春,她的父亲原是位军人。她说,家乡赋予她朴实和恬淡,而父亲给了她坚强的性格。

1984年,18岁的李白燕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这是第一批专业学习南音的科班。当时班上只有10个人。教授南音的老师都是那个年代最走红的名旦名角,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为李白燕的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年的科班学习结束后,李白燕被分配到了泉州南音乐团。虽然经历科班训练,但是一进乐团,李白燕就感觉到自己基础还不够扎实。“南音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曲艺,需要有年龄、阅历上很深的沉淀才能表达,虽是科班,但短短三年的学习不算什么。”乐团的演出、生活条件并不好,场地是借用别人的祠堂,吃住也极不方便,且经常没有电。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白燕还是静下心来学习。她在表演之余,听、学名家的演出唱片,向老前辈请教唱腔、挑战难度高的曲子。“要能坐冷板凳,静得下心来。”她说。

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外界的诱惑很多,而当时南音乐团的工资只有70元,许多南音艺人都离开泉州,去往其他演出场所甚至国外。“当时也有许多人叫我出去,但我一次次都坚持下来了。我觉得南音的根在泉州,唱好南音,得留在泉州。”她说,现在想想,当时别人是在豪华的舞台表演,而自己在乐团稀饭配榨菜地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

1995年开始,李白燕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参加许多大型的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积累了大舞台演出经验,也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级的音乐奖项。

教南音,是种幸运

李白燕坚信,南音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令她记忆尤深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印尼华侨为了参加在泉州举行的国际南音大会唱,变卖了自己的房产筹集资金,带着十几个人来参加。“南音有1000多年历史,它能流传至今并保存完整,是有道理在的。南音的曲调千回百转,如丝如缕、如泣如诉,寄托了对家乡的情思和对祖国的热爱,许多人唱南音会‘中毒’,一学南音就停不下来了。”

在舞台上渐渐有了名气的李白燕,开始觉得自己该为南音事业的传承做一些努力了。

2002年,泉州师范学院开设了南音兴趣班,李白燕受邀担任唱腔老师,她白天授课,晚上演出,虽然辛苦,但却觉得这是种幸运。从古至今,南音的教学都是师傅口传身授,没有形成理论教学规范。李白燕感到,应该能把南音的教学提升一个层次。她边教边总结,时常请教老艺术家,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演出、教学经验,2006年,由她编写的《泉州南音演唱教程》出版,成为本科生的教材。

经过多年教学,她培养的学生有的进入南音乐团,还有许多毕业生活跃在各个区县,成为南音声乐老师。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在台湾收了30多个徒弟。当时,她在台湾教学了一个月,在汇报演出时,学生们的表演都很成型。“我特别激动,我们把南音的种子播撒在了台湾。”

得益于不断的理论总结和教学,以及国内外各大舞台的表演经验,李白燕的南音表演造诣也在不断提高。今年,福建省史无前例地获得了中国曲艺界最具含金量的牡丹表演奖,得奖者正是李白燕。

现在,她思考的是古老的南音如何适应听众的变化。“南音的节奏缓慢,但是人们生活的节奏变化是很快的,每一代听众的审美都不一样。南音艺术怎样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来创新,来适应社会的变化,让更多的人来接受,这是我们需要揣摩的。”

她说,她虽在事业上有了成就,惋惜的是没能抽出足够时间照顾好家人。她从艺27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南音事业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令她感激。

一个乡村的小姑娘,为了南音,19岁来到泉州,吃了很多苦,也收获了很多。今年47岁的李白燕说:“我很幸运,也很幸福。”

人物·名片

李白燕

1966年9月出生于福建永春。

现任福建省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编著出版《中国泉州南音演唱教程》。

标签:南音 李白燕 泉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