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葛沽古迹鱼骨庙

2012年09月08日 00:00
来源:今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元代时期,葛沽地处海口附近,负河带海,水网纵横,且因当地物产丰厚(尤其是海盐),在海河南岸已成为津沽地区重要的南粮北盐集散之地。那时,在葛沽的海河岸边,由东到西排列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其中有漕运码头、盐运码头、海运码头、军用码头、渔行码头、摆渡码头等,岸上建有船栈、盐坨、仓库。明朝葛沽文人记载,葛沽开通漕运是在中统二年(1261年),当时葛沽附近驻扎海防军(后来明清时期,又建葛沽海防大营)。那时因北方粮食缺乏,漕船大部分为葛沽海防大营运送军粮或外运海盐,海河南岸有储存军粮的专用船栈。从河海往来的船队年年将南方土产商货(如丝织、纸张、桐油及百货用品)和北方的土产(多以食盐为主),穿梭般运输到大江南北。

元代开通海运后,随着海运通航,妈祖信仰也传到津沽一带。特别是在当时航运发达的葛沽地区,对妈祖娘娘的信仰更加虔诚。据葛沽明代文人谭封函所著文集《沽水沉沙》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册封妈祖林默为“护国名著天妃”,并昭示天下。至元十九年(1282年)春,葛沽始建鱼骨庙,供奉天妃娘娘林默娘。鱼骨庙坐落于邓岑子村,以鱼骨化石为梁,故称鱼骨庙。因其塑像以圆鱼骨(巨龟之甲)为座,又称双骨庙。鱼骨庙背靠高低起伏的贝壳沙丘,挑檐翘角,屋脊高耸,四脊高挑像鼻角,角下风铃随风摆动,叮当悦耳。透过低矮农舍远望去,似飞悬楼阁。鱼骨庙楹联是,“百年鱼骨为梁架,千载龟髓负至尊”。传说是康熙三十三年五月,康熙帝在天津府巡盐场,探海口,到此庙时所题。进得庙来,只见迎面排满槅扇,不见墙体,东西山墙上各开一圆窗。最感神秘的,是神像旁的一口古井,传说是可通渤海的海眼,海潮涨,泉水溢。因是海水,所以苦不堪饮。井口空黑深邃,看不见井水,侧耳听去,井内风吟如潮。庙前两侧各竖一大旗杆,右面大旗上绣着“天妃娘娘庙”,左面大旗上绣着“护国名著天妃”。神殿墙壁上绘着妈祖娘娘海上救难的传说,大殿迎面匾额书“护国名著天妃”。

庙宇竣工后,当地社火花会热闹祭祀了七天,附近各村花会也到鱼骨庙会演,几天里,爆竹鞭花,响彻云天。葛沽养船大户高家,还在河上组拼船只,点上一串串彩灯,搭棚在船上演唱渔火大戏,戏名《海神》,内容从林默娘出世到西王母封她为海神,剧中人物有西王母、霹雳赤发大仙、林默、海龙王、渔夫等角色,戏剧为高氏家族自编自演,引得众人观看。过去船民在每年冰雪封河以前,停止海运,要等到来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才出海。鱼骨庙建成后,每到来年启船时,船民们都要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焚香敬拜海神娘娘和白衣大士,祈佑行船平安,然后才登船出海。出海平安归来,仍要拜谢妈祖娘娘和白衣大士,有的还专门请戏班子为天后娘娘唱戏答谢。

至元十九年(1282年)后,为方便祭祀妈祖娘娘,葛沽一带渔民专门修建了一条由葛沽通往邓家岑鱼骨庙的大道,名叫海神庙道。鱼骨庙自元初建成后,于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或重建,最初庙为单楹,后乾隆年间扩建,道光年间因鱼骨梁断裂而塌毁。此时因葛沽镇内已建海神庙,所以鱼骨庙就没有再修复。

天津府志及县志均有记载,“鱼骨庙在邓家岑,庙只一楹鱼骨为屋脊,中塑神像以圆鱼骨为座,座旁有泉不堪饮。”鱼骨庙成为天津最早祭祀妈祖娘娘的古庙之一而载入史册。

标签:鱼骨 骨庙 葛沽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