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国画大师“滴墨不沾”最得意

爱莲图

紫气东来图

满腹珠玑

秋思图

张士增中国画展昨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本报讯 (记者周伟良摄影报道)昨日,张士增中国画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八十幅凝聚着他“重彩写意”艺术主张的精品力作在美术馆展出。曾担任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的张士增首创“重彩写意”学说,在国画界引起不小轰动。对于“无墨不欢”的国画,张士增却自豪地说,自己最得意的画作却恰恰“滴墨不沾”。在昨日的画展中,张士增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向记者娓娓道来其“重彩写意”学说。

据介绍,此次张士增中国画展是继今年4月在常州、无锡展出后的又一次巡展,展览将持续至9月9日,集中展示他的花鸟画近作60幅,早年创作的江南水乡20幅,以及花鸟、书法长卷。

国画大师不好墨水

今年68岁的张士增曾担任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有关于他的故事可谓传奇。他是一个美术科班毕业的画家,却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他是一个北方汉子,却以画江南水乡和花鸟画闻名。在崇尚“黑白”的中国画中,他却提出“重彩”,并且在画作中实践。

中国画提倡“水墨至上”,画家大师也是“无墨不欢”,然而昨日张士增却为自己得意画作《爱莲图》“滴墨不沾”而自豪。

“《爱莲图》是一滴墨水都没有的啊!”张士增说,“花鸟画世界本来就是色彩斑斓的,而墨是一种黑色,是许多色彩的一种,为什么一定要以它为主呢?”张士增认为,不以墨为主可以画出新的、当代的、美的花鸟画来。“我的一些作品中墨色只是一般的调和色,不以其为主,更表现了另一种现代美感的丰富色调,作品同样是成功的。”

张士增以此理论,践行到自己的画作当中,昨日展出的花鸟画大部分色彩鲜艳。张士增说:“当代花鸟画一定要在色彩上给人以一种新而丰富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

对于张士增“不好墨水”的花鸟画,大师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士增的花鸟画浑厚大气,又有书卷气和文人气,其笔墨随意酣然,色彩丰富新颖。”已故的中国现当代著名国画大师何海霞曾如此评价弟子张士增的画作。

客居深圳六年 践行“重彩写意”

由于张士增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他被学术界公认为“学者型画家”。2005年,张士增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富于创见的“重彩写意”艺术理论。

“我认为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本质特点。”张士增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实的观念其实都是通过写意的形式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宋人绘画,尤其是院派的工笔花鸟画是非常写实的。”但他却认为,宋人的审美精神还是写意的,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具象而又单纯、细微而又生动的审美意境。“我自己的画,无论是豪放风格的或是工细风格的,总要追求中国画的本质审美意境,也就是写意的精神。”

“重彩”也是张士增在创作中追求的另一个要点。中国画有其自己的色彩观念,但绝不是 “水墨为上”。张士增认为,历史可以变迁、时代可以更新,他的画作要发扬中国画中讲究色彩的传统,加上新时代和西方艺术的色彩观念,反映现代人的色彩感觉,创造出中国画的一种新色彩观。

张士增客居深圳的六年,也是他花鸟画创作的关键时期。张士增说,“重彩写意”观念真正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深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深圳完成的。“深圳可以以一个长者的口气说:张士增的重彩写意花鸟画是我看着长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还是个‘年轻’的艺术学徒。”

深圳“包容”创新改革

尽管张士增的学画生涯和从艺成就都源于生他养他的北国热土,不过退休后,张士增却来到南国深圳,并在深圳完成了他大部分“重彩写意”的画作。张士增坦陈,虽然画作的内容与深圳并不相关,但深圳兼收并蓄的艺术氛围给了他创作的热情。

“北方的朋友常常疑惑,为什么我在深圳住了下来。他们不知道,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深圳交了许多朋友,又有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真诚、美妙、和谐又丰富的氛围。”

张士增说,在北京的时候,朋友们总是善意地劝他:国画不能有太多的色彩,宣纸不能承受浓墨重彩。但在深圳就不一样了,深圳有一帮朋友喜欢他现在的画,认为有新鲜感,色彩丰富。

实际上,张士增与深圳的缘分可以追索到上世纪80年代。不过,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给张士增的印象是“文化底蕴差,几乎没有懂画的人”。时隔多年,张士增对此有另一番见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因为底蕴差,传统文化包袱不重,也给要创新改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谈起深圳的艺术氛围,张士增认为,深圳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对艺术和艺术家更加包容,各种艺术都可以在深圳生根发芽。深圳人更喜欢美,喜欢鲜亮的色彩,他到了深圳之后,更强烈地感觉到中国画要不断适应时代,更加开放,而现在做得还不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