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维系民族服饰的代代相传
王 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服饰瑰丽多彩,其丰富的物质形态、精湛的手工技艺、独特的着装方式,不仅具有视觉美感,更承载着各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服饰的制作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的范畴,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延续。但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大量曾经兴盛的民间手工技艺呈现出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的状况,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充满了敬畏,相对封闭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们长期在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浸润、熏陶中,自然习得和传承了各类传统手工技艺,并使之保持了长期的兴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稳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族服饰简单化、商品化、同质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已完全脱离了手工自制的环节,有些则为了各式表演而将不同支系甚至不同民族的服装、饰物任意组合。以广西毛南族织锦为例,随着各地的经济转型,原织锦产地的桑蚕业严重萎缩,加大了丝织锦的成本和原料采购难度,加之手工织锦费工费力且经济回报不高,在强势的外来文化冲击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织造技艺,原来的织户也多另谋生计,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另外,传统民俗的弱化也导致民族自身的服饰需求缩减。在很多能织擅绣的民族中,精心制作的盛装、织锦被曾是重要的嫁妆和礼物,但在近年很多民间婚礼中,与当代生活密切联系的摩托车、电器成为主流的物品,原本用来考量新人手艺的织锦被也由简便易得的工业化产品所替代。礼俗的改变使一些地区传统民族服饰制品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并最终导致与其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丧失了生存的土壤。
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耗工费时,在一针一线间,寄托着制作者的情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化。但如今,传统服饰“穿在身上的史诗”的意义、血缘传递内涵和区分我群与他群的标识感正日渐消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民族服饰的保护应以相关传统技艺的研究、保护、传承为基础。
首先,扩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民族服饰和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是非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已有81个地区或单位所申报的47个项目列入保护名录之中,内容涉及30个少数民族,但与各地遗存的丰富的民族服饰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差甚远。因此,将更多的民族服饰类项目纳入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鼓励与扶持政策,积极寻求传统服饰技艺保护的有效方法。2006年,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间艺人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设立初、中、高三级工艺师,包括剪纸、服饰制作、银饰等8个方向,这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艺传承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三,扩大社会需求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需求为民族服饰及传统技艺的生存提供了可能,也为其流变创造了条件。政府在做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传承的同时,各民族地区还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有创新意识的传承人合作,地方政府予以减免税收等。依托企业的运营优势,开发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开发。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