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90后”作家群心态渐稳 作家并非最终职业选择

中新网南京8月30日电(孟祥磊)相对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成名,现在的文学新人选拔比赛“乱花渐欲迷人眼”。8月接近尾声,几个为“90后作家”打造的比赛也告一段落。30日,几位“90后”作家表示,自己心态已渐稳,能够客观看待各类比赛及自己的未来。

南京获得“星生代文学大赛”亚军的韩倩雯坦言,相对于获奖,能得到“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肯定显得更加有意义。

韩倩雯于2012年1月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成为最年轻力量中的一员。

“现在已经到了‘90后’的时代,图书市场呼唤‘90后’作家声音,这不是作者的事情。”针对目前文学新人选拔比赛越来越多的现象,重庆市作家协会王唯州谈及自己的看法。

王唯州曾凭借小说集《形象》斩获了“巴蜀青年文学奖”,也是该奖项年纪最小的获奖者。

王唯州表示,这些比赛的影响力远不及十年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尽管自己也是一名“90后”,但对于现在名目繁多的“90后”作家比赛,有的也没有听说过。

韩寒、郭敬明等近乎“偶像作家”的成功已经不可复制。对于“90后”作家难受瞩目的情况,王唯州表示:“‘80后’作家是个特例,这是时代、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与写作者无关。而且之前的老一辈作家们也很少有在20岁就成名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好的作品出现才被大家渐渐熟知。”

对于名声、奖项、荣誉等,王唯州不是不在意,他借用“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得主朱利安·巴恩斯的话说:“这些都是只有20多岁的人才会关注的东西。”

韩倩雯则认为,文学是一件私人的事,要分清最主要的事和附属品,成名并不是写作的目的。

除去对“作家”身份的认同,她说:“更大的意义在于跟前辈的交流,文学是关乎审美,关乎人性的,在交流中可能可以使某些值得纪念的东西得以传承。”

虽然并不抗拒成为职业作家,但作家并不会是“90后”作家们的唯一职业选择,他们比起“80后”作家们更为理性。已经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宋南楠今年将到福建省福州某高校就读传媒类专业,重庆师范大学的王唯州打算到香港进一步深造,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的韩倩雯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因为这样可以使“读书与写作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标签:90后 作家 心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