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民间力量是保护老建筑的关键
本报记者 丁艳丽
“现在的中国,平均每天有20个历史文化村镇在消失。”8月3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尽管年逾古稀,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却依旧忙个不停。他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又身兼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还是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数十个城市的政府顾问。他长期致力于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的教学和研究,特别对中国历史城镇的保护与规划有深入的研究。2003年和2006年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在他看来,建筑遗产的保护,资金是保障,而民间力量则是关键。
遗产保护 需要政府重视
阮仪三认为,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下,要做好遗产的保护,首先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德国柏林市文物局局长曾介绍,市政府每年会投入6000万欧元,用于修复民间尚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同时,德国对于修缮历史建筑的民间行为,也采取免税政策,由政府资助,民间自主修复。而在中国,国家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还没那么大,投入基本建设的资金比较多。现在一些高铁的建设,投资动辄数千亿元人民币,而保护上海老石库门大概有几十亿元人民币就可以初见成效,但是这几十亿却没有着落。”阮仪三说。
另外,“从法律上讲,1907年法国就有了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法,1962年,法国出台了历史城镇保护法《马尔罗法令》,而我国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没有历史建筑保护法,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只有保护条例”。
阮仪三用治病救人来比喻建筑遗产的保护,命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于为亟待保护的名镇名村确诊,但没有具体可行的修缮规划,没有支持修缮的资金,相当于没有为遗产建筑开药方,更没有治病救人的医药费。
中国古老村镇建筑的消失,不仅让传统的大家族观念、人与人的亲情关系遭到破坏,更造成了历史文化背景的消失以及老建筑蕴含的先人建筑智慧的失落。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从政策等层面更多地引导,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在遗产保护资金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据介绍,浙江绍兴、江苏苏州等地目前做得比较好,绍兴每年划拨7亿元用于建筑遗产的修复。
民间力量是关键
阮仪三反复强调,民间力量是保护建筑遗产的关键。“老建筑,尤其是民居是要有人来维护的,老建筑能被保下来要靠人,老百姓自主保护修缮是延续老建筑生命力的重要一步。让建筑遗产修复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群众自发地保护祖先留下的好东西,这样才能让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而实现这个保护的前提是大家对建筑遗产有价值上的认识。”
另外,“遗产保护志愿者也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美国的盖蒂基金会,在2007年提供了23亿美元支持全世界的历史遗产保护,在中国也支持了两个项目,一是支持敦煌有关项目的科学研究,二是支持南禅寺、佛光寺古建筑的修缮”。
据了解,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遗产的保护事业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各国政府也积极响应这股来自大众的力量,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他们。我国拥有大量的城市遗产,但政府用于保护的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城市化威胁下的古建筑、古街和传统聚落的保护需求;同时,来自国内外的有志于中国遗产保护的民间人士越来越多,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需要依靠非政府组织这一力量作为遗产保护事业的有益补充。正因如此,2006年,在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建议下,阮仪三教授用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基金会除了开展工作营,组织志愿者参加古建修复活动,还举办一些讲座、展览等,传播遗产保护的知识,提升民众的遗产保护的意识。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