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鲁迅为什么离开北京

张映勤

一九一二年五月初,鲁迅随教育部从南京迁到北京供职,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南下赴厦门教书,在北京共生活了十四年,当然这也是他在教育部公务员生涯的十四年。

北京是鲁迅的第二故乡,是他除绍兴之外生活得最久的地方,与朋友多次谈起北京总是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在给杨霁云的信中说:“中国乡村和小城市,现在恐无可去之处,我还是喜欢北京,单是那一个图书馆,就可以给我许多便利。”去世前的几个月,鲁迅还认为:“我很赞成你们再在北平聚两年;我也住过十七年,很喜欢北平。现在走开了十年了,也想去看看,不过办不到,原因,我想,你们是明白的。”(致颜黎民信)。

鲁迅喜欢北京自然有他的理由:

其一,他的亲人都在北京。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底,鲁迅将全家老小,自己的母亲鲁瑞、妻子朱安及三弟周建人一家接到北京,与二弟周作人一家同住于八道湾胡同十一号,周氏三兄弟,除两年以后三弟周建人只身到上海谋生之外,全家三代十几口人都在北京生活。

其二,他的职业在北京。从三十二岁到四十六岁,这十四年的黄金岁月,鲁迅一直在教育部当职员,任科长、佥事,工作清闲无聊,有时间创作研究和教书,除了工资收入,尚有讲课费和稿费、版税,这是他能坚持十四年始终没有跳槽的主要原因。

其三,他的事业在北京。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鲁迅的新文学创作从这里起步、成熟,他的文学创作、译介研究都集中在北京时期,并先后在八个学校兼课,从而奠定了他成为精神领袖和文学大师的地位。北京做过八百多年的帝都,恢弘大气,精英荟萃,文化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思想活跃,信息畅通,图书馆、大学、报刊、书店林立,为鲁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北京是他大展身手的绝好舞台。

其四,他的活动圈子和朋友圈子也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些人包括思想文化界名人,学校任教的同事、学生,社团报馆的编辑、文学青年等等。鲁迅与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些朋友和文化圈子是鲁迅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

仅从上面这些原因便足以看出,当年的鲁迅在北京可以说是如鱼得水、顺风顺水,声望颇高,人气日旺,那么为什么他要放弃这些离开北京呢?

鲁迅在自己写的《自传》中这样解释道:“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鲁迅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我们逐条来分析:

先说撤职一事。鲁迅参与了北师大的学潮,始终支持学生与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北师大的女校长杨荫榆做斗争,为此,章士钊呈请段祺瑞批准将鲁迅撤职,此事发生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四日,二十二日鲁迅向平政院投递控告章士钊的诉讼,打了平生第一场官司。但同年十一月章士钊被免去教育总长职务,转年的一月十六日新任命的教育总长易培基,支持学生,同情鲁迅,取消了这个违法的撤职令, 三月中旬官司胜诉,鲁迅官复原职,撤职风波就此平息。这件事不会直接导致鲁迅离京,但因此与教育部关系弄僵却是事实。

再说逮捕一事。在“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奋笔直书,与段祺瑞政府进行了不懈的抗争,社会上传闻,报纸上也刊出名单,政府要通辑第二批“暴徒首领”四十八人,鲁迅在册,名列第二十一名,他自三月二十六日起离家避祸。但当时的北京政局多变,一个月后,奉军进京,段祺瑞下台,被通缉的威胁消除了,五月初,鲁迅回到家里,可以从容自由地活动了,离京之前,他还多次参加朋友送别的宴请,通辑逮捕之事早已化为乌有。

最后说敌人一事。鲁迅在北京期间,与官僚政客、帮闲文人打了几次笔仗,对复古派、学衡派、鸳鸯蝴蝶派、现代评论派都进行过斗争,颇得罪了一些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女师大学潮中与陈西滢的论战,他以一人之力,一管之笔,左右开弓,与周围所有的政客文人开战,树敌确实不少,但是以鲁迅的声望地位、社会影响,更由于他顽强不屈的性格,岂是轻易能让论敌排挤走的,他不可能为了躲避所谓“文人学者”的围攻而不战自退、逃之夭夭。

由此可见,鲁迅离开北京的原因和上面所说的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但决不是主要原因,起决定性因素的另有不便明言的个人隐情,这就是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和许广平开始新的生活,为此,他才选择了离开北京。

毋庸讳言,鲁迅当时是有妻子的,只是与这位名叫朱安的妻子感情不和,两人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结婚近二十年,他在家里过的是孤身生活。一九二五年三月,他在北师大的学生许广平闯入他的生活,两人后来确定恋爱关系,离开北京正是他们商议的结果。许广平后来回忆说:“我们在北京将别的时候,曾经交换过意见,大家好好地给社会服务两年,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也为自己生活积聚一点必要的钱。”虽然后来约定的时间没能守住,但他们确是精心策划过此事。

鲁迅当时的收入主要是工资、讲课费、稿费和版税,虽谈不上富足,但绝对在中产以上,为了将来与爱人开始新的生活,必要的经济准备是不可少的。就各方面的条件而言,他继续留在北京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要和许广平结合,继续留在北京显然就成了问题。

首先,妻子和母亲都在北京。他虽然不接受朱安,却也无意伤害对方,没打算过遗弃妻子。只能把这个母亲送给他的“礼物”返还给母亲,让朱安留在家里照顾堂前。自然,自己另有所爱,以朱安温顺平和的性格不至于因此而闹出大的风波,但是同时要在北京维持两个家庭显然多有不便。

其次,当时,他与二弟周作人失和已经三年,兄弟恩断义绝,反目成仇,这种精神打击对鲁迅是致命的,他们在北京共同奋斗了十多年,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合作融洽,手足情断让他刻骨铭心、痛心疾首。两人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亲人,共同的朋友。失和以后,再无直接交往,许多朋友聚会宴请,鲁迅都刻意回避周作人而拒绝参加。当然,以周作人的品性,对“有妇之夫”的鲁迅和学生许广平的关系肯定不会认可,为了摆脱尴尬的局面,他在内心深处也许未必愿意和周作人在一个城市生活。

另外,鲁迅自然不会畏惧别人的蜚短流长,但是他的生活圈子就在北京,有过多重的文化身份:政府职员、大学讲师、自由作家、编辑家和文学活动家。此地的亲朋好友、学生同行,熟人众多,自己名冠京华,早已成为人所瞩目的公众人物,关于他的个人生活,势必会遭到世俗舆论的非难与压力,无论是善意的议论,还是恶意的攻击,人们说长道短背后议论,甚至流言蜚语都是免不了的,这些非议,鲁迅和许广平不能不有所顾忌。

上面这些因素,至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鲁迅如果和许广平结合,继续生活在北京显然有诸多不便、诸多麻烦,与其身处是非之地,不如远走高飞,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北京他不是不能待,而是他不想待,不愿待。

正是为了追求爱情和许广平到外地开始新的生活,鲁迅这才决定离开北京。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