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变脸让全世界几十亿人都知道川剧 不要因为这是个小技艺,就轻视它

成都市纪念振兴川剧30周年座谈会昨举行,川剧有什么样的明天和可能性成讨论重点

1.6万场川剧节目,500多个复排剧目,120个国家一、二级演员,9个“梅花奖”,2位“二度梅”……30年来成都市川剧事业成绩斐然。

昨日,成都市纪念振兴川剧30周年座谈会在市委机关小礼堂举行,蓝光临、晓艇、陈巧茹等川剧界人士,廖全京等专家代表及相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蓝光临、陈巧茹等川剧艺术家受表彰。

川剧从出现到今天有了什么样的新呈现?从1982年提出“振兴川剧”到现在川剧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川剧有什么样的明天和可能性?……与会者勾勒着一个个明媚的将来。

徐棻:写让现在观众坐得住的戏

徐棻是中国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昨日的座谈会上,她细细盘点了30年来川剧的发展,而她从事川剧编剧已超过50年。今年79岁高龄的她仍在进行着川剧的创作,与陈巧茹合作的新剧《卓文君》正在编写中。多年来,徐棻创作了《燕燕》《王熙凤》《红楼惊梦》《死水微澜》等川剧剧本,其中不少故事新编,“我从旧的传统的剧目中取出一部分,结合当下社会的现状和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让现在观众坐得住的戏。”她说,她改编的《马前泼水》直面七年之痒的婚姻问题,借古喻今,“不少看过戏的人都告诉我,本来想离婚的都不离了,他们从这个戏中学会了珍惜。”

遗憾的是,79岁的徐棻没有徒弟,“以前有两个跟着我,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但她依然愿意接收徒弟,“跟着我学川剧编剧。”她对徒弟也有要求,“要和我的审美观类似。”而徐棻认为,有继承有创新,有古典有经典,有内容有形式是她的审美要求。

陈巧茹:为川剧奉献一生 让川剧活起来

从事川剧表演已33年的陈巧茹昨天发言很激动,“为川剧奉献一生。”2010年,她开办了川剧界的第一个工作室——陈巧茹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两年来,这个工作室投资20万元制作的改编川剧《马前泼水》已经演出了几十场,“成本收回来了。”现在,陈巧茹参与合作的川剧大院也将于明年在平乐古镇亮相,那里不再是简单的川剧演出,而是“要让川剧活起来的综合立体式展示,川剧最深层生命力的展现。”可能那里一盘菜的菜名就叫“马前泼水”,“让去过那里的人,脑海里深深地理解和爱上川剧。”

晓艇:振兴是什么意思?有观众就是兴

在之前振兴川剧30周年演出周上,74岁高龄的晓艇出演了《鸳鸯谱》这出经典喜剧,而演出《鸳鸯谱》青春版的,正是川剧院新一代的演员,他们中很多都是90后,晓艇在青春版中,手把手为他们排戏。昨日,晓艇向记者表示,新一代的川剧演员,也就是第3代川剧演员,“演出超过了我们那一代,我们有接班人了。”

对于他来说,川剧是有价值无价格的文化,当年还有卷着被子来排队买票的戏迷。而现在,“振兴是什么意思?有观众就是兴。”他告诉记者,全世界有几十亿人都知道川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变脸,“不要因为它仅仅是川剧中很小的一个技艺,就轻视它。”

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标签:川剧 技艺 全世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