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朱乐耕:用陶艺表述当代中国

面对素材,朱乐耕思考着如何才能创作出精品。

本报记者 焦 雯

“设立这样一个奖项很有意义。在社会急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转型的时期,如何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需要很好的整理、传承与思考,一直以来,我都致力于这种勾连历史与现实的创作,也希望能够在陶瓷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社会空间的结合方面走得更远。”谈及此次获得薪传奖的感受,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如是说。

朱乐耕1952年出生于瓷都景德镇,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他从小便受熏陶,钟情于画画、写字与陶艺。家庭传统教育和院校现代教育的结合,奠定了他立足传统、面向时代的艺术风格和理想。

上世纪90年代起,朱乐耕便以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引发广泛关注,获得了“百花奖”“金杯奖”等荣誉。尤其是他在精研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挖掘恢复了在陶瓷界几近失传的红绿彩技艺,一举成为业界翘楚。

2003年,朱乐耕从景德镇陶瓷学院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但他始终以景德镇为创作基地,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去创作。“我的工作室位于湖田村,那里曾经是宋代古窑所在地,院墙用景德镇的古瓷片与古代废弃的匣钵镶嵌而成,还藏有景德镇从晚唐一直到民国的民窑陶瓷及瓷片。”朱乐耕说,自己常常是在故乡“咚咚”的水碓声中,在四季变换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着大地与生命的节拍,进行着自己的陶艺创作。

朱乐耕认为,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艺术,只有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才会成为创作的最佳起点。为此,他认真研习了景德镇宋代的影青瓷,元明的高温色釉,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瓷等陶瓷材料与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许多新作。这些作品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手法,都突破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陶艺的概念。

作为在中国高校中最早开设环境陶艺与生活陶艺课的老师,朱乐耕始终认为,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创作,不仅要有新的艺术语言,还要与当代生活空间、建筑空间、城市环境空间相结合。

2000年至2004年间,他创造性地使用100多吨瓷土,为韩国首尔市麦粒音乐厅制作了10多幅陶艺装置壁画,如今这一音乐厅被称做“陶瓷宫殿”,成为首尔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此外,他还结合石材和陶瓷,先后完成了九江市民广场的大型壁画《爱莲图》和系列陶艺雕塑《莲说》, 以及安放在上海浦东机场,迎接世博会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惠风和畅”。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8年任教以来,朱乐耕培养了大量陶瓷美术方面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中国陶艺发展培养了大批开拓性人才,并应邀至美国哈佛大学、韩国弘益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地举办讲座。同时,他还曾参加和策划了许多国际陶艺展,在韩、美、加、法、德等国举办过诸多个人陶艺展,为传播中国陶瓷艺术做出了贡献。

这些经历也使得朱乐耕能以国际视野来审视中国艺术。“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如何用独特的本民族艺术形式表达我们的价值观,表述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也是我们这一代陶艺家应该努力的方向。”朱乐耕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