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上海的诗歌少年班:北岛、顾城来讲课
北岛、顾城来讲课
王小龙除了自己讲课,也请复旦、华东师大等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来讲课,陆续介绍了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郭小川、庞德、艾略特等诗人的作品。上课氛围很松散,也很活跃。课间时,王小龙会抽着烟和学生们闲聊。
教室隔壁是一间乐队排练室,《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曲子常常透过墙壁和门缝飘进来。在这个有高高的屋顶、乐声回荡的教室里,曹秉第一次知道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
他仍记得《在地铁车站》一诗里的奇妙意象: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但王小龙并不希望前辈的诗意束缚学生的天赋。舒曼记得,王小龙对大家说:“不要刻意学那些诗人,你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天安门诗抄”的诗人景晓东、“今天派”诗人北岛、顾城也受王小龙之邀,来给学生们讲诗。
1978年,北岛、顾城创刊《今天》时,王小龙曾去北京找他们,自我介绍说:我是上海诗人王小龙——诗歌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接头暗号。
而王小龙位于上海铁路新村宿舍二楼东北角的家,也曾是南来北往的诗人们的集散地。王小龙戏称,这里堪称1980年代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
王小龙记得顾城讲了两个小时,关于梦游和他自己的诗,讲得“非常漂亮”。
舒曼怀着景仰的心情,听老师们讲自己的诗。她喜欢顾城写于1980年的这首诗: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讲习班的学员之间也会私下交流诗歌。
曹秉有时候去默默位于东安新村的家里。默默的房间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子,很破的沙发。墙上贴满了文学作品的封面和拙劣的海报,“搞得像格瓦拉一样”。
那时的默默,每天写“乱七八糟”的诗,“像发情的小野狗”。从晚饭到凌晨三四点,他不断地激情朗诵自己的诗,还间歇性拍曹秉的大腿、肩膀,让他根本没办法睡着。“这是很多朋友的噩梦。”曹秉夹着烟笑道。
曹秉向《中国新闻周刊》坦承,默默在才情上远胜于自己。他评论道,默默那些奇怪的意象组合,有“巨蟹座偏狮子座的语言暴力”,这是一种在语言的世界里无遮拦的暴力。
“他可能不懂你的诗,但他愿意理解你”
有时候,沈宏非和王小龙的弟弟王依群也来参加讲习班的活动。
那时候,沈宏非还叫沈宏菲。他是王小龙1979年组织的青年宫诗歌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的成员来源分散,各种职业、各个年龄的都有,大部分是诗作发表后被王小龙看上,收到邀请函来参加的。
沈宏非和王依群都是高三学生,一个在浦光中学,一个在继光中学。他们在1979年上海市中学生暑期作文比赛中,同时获得了一等奖,文章刊发在1979年10月12日的上海《青年报》上。
两人的作文主题都是张志新。1979年,在张志新被平反昭雪之后,《青年报》曾多次整版刊发纪念张志新的诗文。
王依群的作文《不满,才有变革》,像是一篇情绪饱满、旗帜鲜明的政论文:
不要再把不满当作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情绪了。不满固然是一种背叛,但它背叛的是一切陈旧、落后的东西。
而沈宏非的作文《星下的梦》,写的是他在灵魂不灭的遐想中,与张志新的一次“对话”:
说到死,她指星球;说到生,她指宇宙。噢,我终于明白了:星球的生命是暂存的,而正是由这些暂存的、光明的、坚实的星球所汇成的浩瀚壮丽的宇宙,却是永存的!
沈宏非后来凭着这篇文章,被暨南大学破格录取。
当时,胖胖的文学少年沈宏非的才气很招前辈们喜欢。《上海文学》的诗歌编辑孙小兰见了他,就想挠挠他的头。
有一次,沈宏非受邀参加上海市作协的诗歌研讨会。会上都是发牢骚倒苦水的,孙小兰点了高中还没毕业的沈宏非:“菲菲你说。”沈宏非说:“我越听越沮丧,写诗这么痛苦,还写什么?我因为愉快才写?”弄得一众老师都很尴尬,孙小兰却当众表示认同。
在王小龙看来,正是有了像《上海文学》编辑孙小兰、肖岗、《萌芽》编辑郑成义、七月派诗人辛笛等老前辈的帮扶,80年代的上海才会有一个文学繁荣的时期。
“他可能并不懂你的诗,但他愿意理解你。”王小龙充满感念地说。
“实验诗社”
1981年春,持续了三个月左右的第一期中学生诗歌讲习班结业。紧接着,又举办了第二期。
讲习班学员的习作,被王小龙不定期地收入诗作汇编里,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与这些汇编同时油印的,是青年宫诗歌小组的《实验诗刊》。以“实验”命名,是对诗歌形式、风格的一种莫衷一是的探索。
《实验诗刊》为16开本,每期20多页,印50册。王小龙利用工作之便,在青年宫打印印刷。散发对象为全国的诗友,包括北京的北岛、顾城、杨炼、欧阳江河(原名江河),福建的舒婷、崔晟,山东的谢颐城、梁青生等。
以《实验诗刊》为号召,一个松散的诗歌团体自发形成,被称为“实验诗社”,成员包括:王小龙、白夜、蓝色、卓松盛、沈宏非、默默、王依群、华慰等。
诗社没有固定的地点,不定期活动。“有时候是北京的北岛、顾城来了,有时候是江河来了,我们就聚在一起读诗。”默默说。
相比朦胧诗的晦涩,实验诗社的诗加入了日常生活的元素,有着生动活泼的意趣。王小龙写于1982的《纪念》,被认为是中国口语诗歌的标志性作品:
假如我要从第二天起成为好学生/闹钟准会在半夜停止跳动/我老老实实地去当挣钱的工人/谁知有一天又被叫去指挥唱歌/我想做一个好丈夫/可是红肠总是卖完
学者徐江认为,王小龙在80年代朦胧诗最盛、“苦难”“受难”“英雄主义”这类大词盛行的时候,写出了中国最具现代思维和城市感、最前卫的诗歌,并以此影响了日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诸多上海青年诗人。
实验诗社一直持续到1983年。这一年王小龙29岁,有女儿了,并受命为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策划在上海的活动,没什么时间再组织诗社活动了。
沈宏非在暨南大学“另立中央”,成立“红土诗社”,但不久之后也不写诗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写诗了,他说我蓝色的纸用完了。”王小龙笑道。
“写诗是为追女孩,追到之后就不写了。”沈宏非则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个被追到的女孩就是他现在的妻子。
曹秉在讲习班中,并没有近水楼台追到暗恋的女孩。直到上大学后,才给正攻读双学位的佼佼者王艳青写了20多封信,谈理想,谈人生,却一直避谈爱情。
在实验诗社结束之前,大概是1981年初夏,第二期诗歌讲习班结束。
“《今天》1980年停刊,1981年又批《苦恋》。领导紧张了。”另外,讲习班介绍了很多外国诗人,也有人告状。
青年宫的上海市中学生诗歌讲习班就此停办。
默默后来办过一些诗社,如“牺牲”“大陆”“撒娇”。
1
2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