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古村生态考察探访记
在新楼的夹缝间残喘的老宅
塌掉的老宅带走了一段历史
本报驻湖南记者 杨砚池
湖南省文物局于2012年6月完成全省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工作,目前湖南省内有古村落251个,其中仅28%保存较好,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呼吁加强古村落保护,从文化层面提升国家软实力。湖南目前是中国古村镇数量最多、类型最多样的地区之一,古村落的保护任务尤其艰巨。从湘北洞庭湖畔的张谷英村,到湘南谢沫河边的上甘棠村;从湘东罗霄山麓的板壁屋,到湘西雪峰山下的吊脚楼,251个古村落散布在三湘四水之间。这些古村落现在是怎样一种状况,要怎样去保护?记者随湖南商学院的一支学术考察队,用一周的时间,走访了湘西南的7个古村落,分别是高椅、板梁、阳山、龙潭、思蒙、唐家观和荆坪。
建设性破坏让人无奈
一过荆坪大桥,迎面而来的就是荆坪古村,11座杂居在老房子中的水泥新房显得十分刺眼。“村民对住房条件的需要与古村文物保护一直是相互矛盾的。”荆坪村旅游管理处的杨荣欢向记者一行人介绍道,“虽然村民都明白古民居的文物价值,但结婚、分家等都需要建新房,这是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只能尽量将新房规划到荆坪古村范围以外,尽量维护古村的原貌。”
高椅有“中国十佳古村之一”的美誉,其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一些村民将自家的明清老宅子翻新改造成饭店、旅馆和超市,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巫水河边密集的店铺,与古村风貌很不协调。
郴州市的板梁古村,在300多栋古民居间,也有着10多座两三层的水泥楼,木石结构老屋里面的住户,陆续搬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
记者在唐家观看到,当地木结构老宅相比前两年已少了很多,河边2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路因某公司在村头建水坝而被埋掉变成了水泥路,沿路绝大多数是两三层的现代小楼。而在龙潭,甚至有用清代石碑铺路、用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圈养鸡、雕花窗棂上满是鸡粪的现象。这让文物工作者心痛不已。
湖南很多被列为文物的古民居,老百姓不愿意住,更不愿意用自己的钱去维修,但由于产权问题,导致相关部门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房子被拆。另外,文物保护单位在经费、人员和专业能力方面欠缺,无法真正落实保护区划,以致部分村民随意建设。
多数古村成荒村
在湖南200多个古村镇中,除少数旅游开发早、交通便利、能吸引游客的古村落外,大多数古村镇人少声稀,并且遭到严重破坏。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湖南郴州市阳山古村,目前村里只有百来户人家,留守的大部分居民是老人和小孩,村里闲置破败的木石结构老屋随处可见。村里原本的一座祠堂,年久失修、风吹日晒基本倒掉了,现在的祠堂是在倒掉旧祠堂的地基上重新建的。据村里老人何春晴介绍,在村后有一个古村客栈,是外地老板来这里开发时建的,但因为游人不多,目前已经闲置很久了,记者实地看到,在客栈大门的锁上,已经结下了厚厚的蜘蛛网。
像阳山这样的古村还有很多,唐家观就是其中一个。据王支书介绍,唐家观平时基本看不到多少人,大多数村民都去外面务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唐家观人最多的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五六十年前那种月月都有大型集会活动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谈及唐家观的未来,王支书唏嘘不已。而当记者一行人坐船一个多小时来到思蒙著名的吊脚楼景点时,却发现旧的那片吊脚楼已经因为没有人气而被拆除了。
湖南大部分古村落得以保存至今,交通不便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因为地处偏远,逃过了“破四旧”等运动,躲过了经济开发造成的破坏。但同样因为其不便的交通,造成了经济的落后,无法满足村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所以村民们纷纷离开了祖辈守望的村落。
有“名分”却无资金
目前大部分古建筑的所有权都属于当地居民,而古村镇的旅游开发还不够充分,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居民缺乏对古建筑保护的动力,导致古建筑的维修保护难以为继。
“唐家观虽被评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却没有对其进行保护修缮的资金,我们只能组织村民自发保护。”唐家观的王支书介绍道,“唐家观古街道路面维护和老房子的维护等都需要钱,可目前只能靠村民自己掏钱,但有些村民外出务工没有时间维护,房子就毁坏了。”他带我们来到一处坍塌的老宅边,这处老宅坍塌的原因是年久失修,在前段时间连续50多天的雨水天气后,轰然倒塌。老宅的主人是一对外出务工的夫妇,除了过年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
在板梁,旅游景点的标牌随处可见,却看不到一个导游,据当地村民反映,曾经有老板想对板梁进行旅游开发,但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不好而中途停止,现在板梁虽有旅游景点之名,却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景点内垃圾和涂鸦随处可见。
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制了保护规划,但由于经费缺乏,也只能是对遗址本身进行保护,而对于古村落所在的街道和巷弄却没有进行保护,使其失去了完整性。
保护应与村民需求相结合
从事湘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生态调研6年、对20余个古村落进行过考察的湖南商学院李湘树教授认为,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村民是保护工作中相当重要的角色,把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与对古村落历史风貌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开发。
保护好,首先要利用好。以湘西的凤凰为例,目前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其GDP总值的60%,2011年共接待游客60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1亿元。而当初修复凤凰古城的投入资金,和收入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但有些古村,因方案规划不当,修复进行了一半就搁置在那里,导致了古村的闲置与荒废。
因此在进行修复与开发时,既要有文物专家参与,也要有具有丰富经营经验的公司等社会力量支持,参考各地成功案例,多方力量共同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共赢。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保护与开发带来的好处,才能获得他们的理解。这样对于古村长期的维护就有了资金来源,减少了政府相关财政压力,同时让保护后的古村落有人使用,有人来传承古村落所代表的文化遗存,避免了古村落的“空心化”,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古村的“活化保护”。
先行保护后续开发
古村落的保护不同于古镇的保护,古村落远离城市,远离经济发展建设的中心,开发的经济价值有限。此次考察的7个古村落,保护上最缺的是资金和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从口头上的承诺落实到实处。首先解决建筑修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完成基础性保护修缮后,可以仿照苏州在古建筑保护上的做法,由政府操作,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提供平台和契机,形成多元化的保护资金投入体系。
村民盼政府 加大保护工作涉入力度
记者了解到,偏远地区的古村落经常被某户人家利用权力搞垄断,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少阻碍,村民也对此也颇有意见,“他花钱买个村官当了,捞足了钱就闪人了,我们村子怎么发展,他才不会关心多少。”“他们家势力最大,大家不选他得罪了以后就有得小鞋穿了。”类似这样的言论,记者在村民中听到不少。
而离市县较近的古村镇,又经常有“接待领导”的任务,一些市县领导经常驱车到附近的古村镇里吃喝,官威不小。搞开发的老板又不好意思收领导们的钱,就这样效益都被领导们吃了、喝了、玩了,所以开发做不下去了。因此,村民普遍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不让古村落成为某些人捞钱的平台和某些领导的免费休闲去处。
编后:雕花的窗棂不见了,精致的斗拱不见了,江边的吊脚楼不见了,老祠堂的石鼓也不见了,珍贵的老宅被村民拿来做鸡屋了。冯骥才曾说,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而这文化之根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中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之路怎么走,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