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巡礼
方同德
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自2000年开办以来,已举办了5届。一个仅仅流传于江浙沪地区的曲种,能由文化部牵头来举办艺术节,实属史无前例。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无论是办节规格还是参演规模和节目质量,均超前四届。
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与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剧一样,不但同种同源,而且同质同格:它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音乐积累。如说有不同,只是在各自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昆曲进入了幽深而典雅的通道,而评弹则走向了宽广而通俗的民间。也许正由于此,当今的评弹具有两个特质:一是雅俗共赏的品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但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而苏州评弹在几百年发展的过程中,却始终受众面广泛,不但智深学者喜闻,而且草民百姓乐见。何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二是流派纷呈的音乐特色。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苏州评弹的流派唱腔不下于20种,在当今中国的戏曲曲艺舞台上,此番盛况,除去京剧、越剧,难有与之比肩者。
苏州评弹历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1981年,陈云同志对评弹工作发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1984年,陈云同志对“出人出书走正路”还曾经做过这样的阐述:“出人,就是要热心积极培养年轻优秀的创作人员和演员,使他们尽快跟上甚至超过老的。出书,就是要一手整理传统的书目,一手编写反映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的书目,特别要多写多编新书。走正路,就是要在书目和表演上,既讲娱乐性,又讲思想性,不搞低级趣味和歪门邪道。”这一阐述精辟、具体、明确。10多年来,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从首届一直办到今天的第五届,始终坚持“走正路”的方向,始终贯彻“出人出书”的原则,因此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本届评弹艺术节共有58个节目,组成了14台演出,历时7天,每天两场,对于听众来说,确是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平心而论,并不是每台演出每个节目都精彩,但是从中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就书目而言,本届评弹艺术节有8部中篇,这是前四届评弹节不能望其项背的。众所周知,搞中篇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对广大演员来说,还要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据说这次评弹艺术节开幕前,好几个评弹团的演员们每天下午在近郊书场演出,演出结束后匆匆赶回团部,放下三弦、琵琶就讨论中篇修改方案。评弹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在目前评弹艺术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过创作中篇来锻炼队伍、凝聚人心、提高技艺、扩大影响,是明智之举。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纷纷故去,过去评弹界师承传艺的传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一部《玉蜻蜓》,一部《珍珠塔》,还想像过去那样,靠老艺术家手把手来传承,似乎已不可能了。而年轻一代的评弹演员,他们从入道至今,既有先天不足的弊病,又有后天营养不良之不足,艺术上的提高如果只是企盼通过码头上的演出得以实现,恐怕是不现实的。而现在,通过一部中篇的创作演出,很多团都请来了前辈艺术家加以指导。从形式上看,他们的指导并没有把传统的书目手把手地传给后人,但润物无声,传艺无形,他们确确实实把评弹艺术的“说、噱、弹、唱、演”的真经传给了后人。个中体味,作为当事者,当今正红遍江浙沪书场码头的盛小云、徐惠新、高博文、吴静、陆人民、钱国华等应该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吴中评弹团的陈琰在中篇《孙武与胜玉》中的表演给予了人们一个极大的惊喜。她无论是说表,还是弹唱,一举手,一投足,俨然已是一名十分成熟的演员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几年前,她还远不是现在这样,这一飞跃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她这几年参加了中篇评弹《雷雨》排演。与她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吴伟东、周红、沈彬、郁群、黄海华等年轻演员。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中篇创作演出的兴起也是评弹艺术发展顺乎潮流、与时俱进的必然。中篇评弹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初,自诞生的那天起,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听众可以听到一部有头有尾、十分完整的书。这是传统长篇难以匹比的。中篇评弹不但吸引了听众的耳朵,也激发了说书艺人的艺术创造力。老一辈艺术家蒋月泉、张鉴庭、刘天韵、姚荫梅、杨振雄、徐丽仙等在他们创作演出的中篇中,为我们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唱篇和表演,这些唱篇和表演与他们擅长的传统长篇比,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毫不逊色。中篇出书,中篇出人,中篇造就了一代评弹名家,中篇也培养了一代年轻听众。
这8部中篇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上届评弹节上的中篇仅是《雷雨》一枝独秀,那么这次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这说明,现在各评弹团都十分重视中篇的创作,他们都已经尝到了抓中篇的甜头。吴江评弹团是一个只有几位演员的小团,但是这次他们发扬了“具备条件要上,不具备条件努力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创排了中篇评弹《五姑娘》,其水平丝毫不亚于其他各兄弟团。这些中篇,如假以时日,再做细致磨练,可以企盼一定能出现令人欣喜的精品力作。而从另一角度去考察,我们已经十分欣喜地发现一批成熟的演员已在这些中篇中跃然于书坛了,如《绣神》中的盛小云、吴静以及《孙武和胜玉》中的张建珍、陈琰等。
说到人才培养,历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都十分重视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相辅相成的道路。而在本届评弹节上,在这个问题上,各团都做出了十分可贵的努力和探索。在继承传统方面,如弹词《白蛇·合钵》、《西厢记·惊艳》、《杜十娘·归舟》、《武松·杀嫂》以及评话《三国·华容道》、《岳传·扫秦》等都是非常严谨而又精彩的书目。说传统经典折子书,形似容易神似难,若想传神超越更是难上难。现在的中青年一代评弹演员,如蒋文、沈彬、郁群、陆锦花、许芸芸等,已摆脱了形似的模仿,正在向神似的境界进发。上述几回书,现在都是在20多分钟内完书的,这就要求他们将过去整整45分钟的一回书,剪成如今一部结构完整、人物生动、说表细腻、唱篇精彩的参赛书目,那是很不容易的。如《西厢·惊艳》是从三回书浓缩而成的,那就更不容易了。经过这样的锤炼,他们以后说其他的书,必定能驾轻就熟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届评弹艺术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创短篇书目,其中有古代题材的,也有现当代题材的。如短篇弹词《梁祝·梳妆》,它从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中,截取了楼台会祝英台和梁山伯会面之前,她究竟是穿当年杭城读书时的男装还是穿现在的女装这一细节,充分运用了评弹艺术“说表”空间的自由和弹唱音乐的丰富,把祝英台的内心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扼腕。又如短篇弹词《招牌菜》,它叙述的是一名打工的工头,他的好友因工伤死去,为了践诺他那好友死去前对其母亲的承诺,执意带着那位母亲去吃某饭店的高价“招牌菜”,而这家饭店的“招牌菜”其实却是以次充好的假货,最后饭店的老板知晓真情,深受感动,不但拿出货真价实的“招牌菜”,而且对折酬宾。此短篇呼唤的是当前社会普遍缺失的诚信,而它的呼唤却是那么的自然、真诚,毫无矫揉造作之气。再如短篇评话《正说包公》,它通过包公官封开封府这一情节,把包公的一生向大家做了全面的介绍。过去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听完的长篇评话《包公》,现在浓缩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就让听众对历史上这位著名人物有了一个基本了解。演员运用评话手段,说得绘声绘色,像这样的精简本人物传评话,今后如到中小学去演出,一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关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评弹界近二三十年来争论始终不绝。有人说当务之急,必须首先抓好继承一环,否则评弹要衰亡;也有人说时代在前进,评弹如不能与时俱进,衰亡将更快。本届评弹节上的演员们正在以他们的实践而不是争论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他们说传统书目有的就非常正统,如《白蛇·合钵》中的蒋俞调、《杜十娘·归舟》中的丽调等,酷似当年的前辈先生;有的也稍有变化,但那些从流派唱腔中发展出来的化腔,仍能让人忆起当年流派创始人的风采,如《梁祝·梳妆》等;更有一些唱篇,已经很难归类于某一流派,这些唱段给人留下的主要已不是流派的痕迹,而是书中人物的感情,如中篇《绣神》第三回盛小云的唱篇和中篇《孙武和胜玉》第四回陈琰的唱篇。梅兰芳关于艺术创新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移步不换形。”这是梅兰芳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实践。所谓“移步”,就是要前进,要发展,这是前提;所谓“不换形”,就是指不能离开剧(曲)种艺术的根本,不能离根拔。在这届评弹艺术节上,很多演员不但在弹唱上,而且在说表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六白”(官白、私白、咕白、表白、念白、衬白)处理上已非常用心,也非常见功夫,过去那种说书如说故事的现象已很少见到。
本届评弹艺术节反映了当今评弹界的主流是非常健康的。广大从业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尽管他们目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并不太好,但他们都在遵循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努力地在书台上拼搏着。出人和出书是评弹繁荣的两大要素。书要人说,人要有书说。在本届评弹节上,我们高兴地看到几位年事已高的老作者,如郁小庭、窦福龙、蒋希均等仍在辛勤耕耘;更令我们高兴的是一批新人正在加入评弹创作的领域,如胡磊蕾、徐惠新、吴新伯等。但是,相对庞大的演员队伍来说,我们的创作队伍还是有点薄弱。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评弹创作缺乏一种激励机制,给予作者一部中篇的稿酬只相当于电视剧一集的稿酬。这个问题评弹团是无力解决的,只能吁请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了。在演员队伍方面,当前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上手弱,下手强,男演员弱,女演员强。在五六十年代,评弹界一直是上手强,下手也不弱,男演员强,女演员也不弱。在评弹演员的分工上,上手要统领全书的全局、掌握书情的节奏,不但在说表上而且在弹唱上都要带动下手的表演。而现在,由于上手(往往是男演员承担)偏弱,全书也就偏软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了。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