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典册琳琅:从宋本到知堂手稿

  用宋本纸背抄写的《金匮要略方》

  用宋本纸背抄写的《金匮要略方》

  周作人手书《知堂诗稿》

  周作人手书《知堂诗稿》

用宋本纸背抄写的

《金匮要略方》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吴迁抄本《金匮要略方》,近几年来备受中外学者关注,至少在大陆与日本各有一家出版社影印出版,一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人们重视这部抄本,主要在于所抄《金匮要略方》的版本文献价值。《金匮要略方》三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集,宋林亿诠次,相传有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国子监刻大字本及绍圣三年(1096年)国子监刻小字本,皆久淹无闻。此书后来通行者为元刻大字本,与宋本文字违异甚多;而明代以降诸本悉出元大字本系统,宋本系统已不为人所知。吴迁抄本之珍贵,正是因为其抄自绍圣三年国子监刻小字本,使宋本系统得绵一线之延。该本可谓今存最接近原书面貌的版本,其于《金匮要略方》研究价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该抄本卷末有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与治平三年、绍圣三年镂版衔名,是判断其抄自北宋本的依据之一。牒文略谓当时监本印卖受政府严格控制,虽允许鬻卖,但常人买不起;虽允许诸路代售,但颁发到外州的印本极其有限,故国子监有重刻之举。对此,人们或有疑问,因为同样的牒文在明刻本《脉经》等书中也有出现,而明本《脉经》已失宋本旧观,那么此抄本是否直接出自宋本呢?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可打消人们的疑虑,那便是这部抄本用纸,是一部宋刻残本的纸背。在今天宋本如此金贵、哪怕片纸只字也值万金的情况下,废掉一部宋本(即便是残本)抄书,听上去简直不可思议。殊不知宋代刻本在元代及明代前期流传尚多,文物价值不显,直到明代中后期因日趋稀少,方见矜贵。而此本抄在明初,用宋本残纸抄写是不足为怪的。那么,结合国子监牒文与镂版衔名分析,吴迁确在洪武二十八年抄绍圣三年《金匮要略方》也就没有疑义了。

令人喜不自胜的是,正因为此本用宋本纸背所抄,使上图平添了一部宋刻孤本。由于此本未经拆装,尚不能了解全貌,但已知为南宋学者陈尧道的著作,有《大学会要》、《大学讲稿》、《中庸会要》、《中庸讲稿》、《中庸五十义》等,未见于各藏家著录,可知亡佚已久,何幸吉光片羽尚留人间,其价值与《金匮要略方》同样重要。

此本曾为清怡府旧藏,后归仁和朱氏结一庐,《结一庐书目》著录。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张子美先生捐赠上海图书馆。

乾隆观剧的戏本

清内府四色抄本《进瓜记》

清代乾隆初年,海内升平,乾隆皇帝命张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在适当的场合奏演。内府的曲本需要进呈御览,书写无不端谨,惜流传至今者已不多见,上海图书馆所藏内府四色抄本《进瓜记》,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进瓜记》为清代阙名所撰,共十八出,大致本出《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龙”、“唐太宗游地府”、“刘全进瓜,翠莲还魂”故事。这一题材在元代有杨显之《刘全进瓜》杂剧,明代有王昆玉《进瓜记》传奇,清初有张彝宣《钓鱼船》传奇,其中张氏的版本始将刘全改成吕全,其妻李翠莲改成陶氏,情节也经过较大改造。上图藏本《进瓜记》的人物也作吕全、陶氏,一些情节设置与《钓鱼船》接近,相当数量的曲白大同小异,当然不一样的地方还有不少,可知该本是依据张作再改编的。张照曾编唐玄奘取经事,演出连台本大戏《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其中《升平宝筏》有几出就是依据这部《进瓜记》删改而成的,可见,这部书对于学者研究清内府院本的编制过程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此本凡牌名用黄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绿字,场步注脚用红字,字体工整,色彩艳丽,令阅者乐而忘倦。内封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三方,附有清许叶芬跋。

周作人手书诗稿赠友人

上海图书馆藏《知堂诗稿》

《知堂诗稿》线装本一册,周作人(知堂)手书,黄苗子廻風宧藏。1956年秋末,周作人感旧追怀,录南京狱中所作五言旧诗《往昔》五首、《儿童杂事诗》七首赠与黄苗子。诗册由许宝骙、舒芜题跋。舒芜跋中提到:“按知堂日记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八日云:‘谢蔚明来访不值,留下黄苗子信又纸及册子属书。’”当年上海谢蔚明先生到京,拜访过黄苗子,又要拜访周作人先生,黄老顺便托他带去请周先生写稿。提到周作人的旧体诗,舒芜赞:“以五古独步,兼质素腴润之美,远绍柴桑。”此跋由扬之水代抄。许宝骙的跋将周作人生前出任教育督办伪职一事作了辩驳。

在上海图书馆新馆建成之初,老编辑范泉向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引荐了一些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漫画大家黄苗子。上世纪末至今,手稿馆工作人员数次赴京登门拜访黄苗子先生,2000年上海图书馆曾为黄苗子夫妇举办《黄苗子·郁风书画展》,并出版《黄苗子郁风书画集》一书,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黄老曾表示:“现代文学馆和国家图书馆都表示愿意收藏《知堂诗稿》,但我仍将捐赠给你们上海图书馆,只是我珍藏的这本诗册留存至今,几经周折,有着几十年的感情,许我再把玩几年。” 2012年1月,黄苗子仙逝。春节过后,其家属遵其生前嘱咐专程抵沪将《知堂诗稿》捐赠予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黄苗子实现了曾经的承诺。

《知堂诗稿》是本次年展中入藏馆所时间最近的一件展品。

汇集近代名流手迹的册页

《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册》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谥文定。明末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天主教徒。生于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是上海地方史上的杰出先贤,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通天文、历算,曾主持修订历法,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并与利玛窦合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几何”一词即是由徐光启首先作为数学专业名词来使用的。

1933年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之际,上海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圣教杂志》率先于1932年1月、1933年1月两次发文,倡议纪念,后得到了天主教会的支持;修缮位于徐汇区南丹路的徐光启墓;11月24日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徐家汇地区举办了追思大礼弥撒、演讲会、追祷大会等活动,时任南京教区主教惠济良、法比两国驻沪领事、市政官员、修士、徐汇中学学生等各界人士出席了典礼;竺可桢、潘光旦等学者纷纷撰稿阐述徐光启的成就贡献;《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多家报刊均刊出徐光启纪念专刊或纪念文章。

此次展出的《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册》亦是这一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蒋介石、林森、孔祥熙、宋子文、孙科、居正、冯玉祥、柳亚子、蔡元培、于右任、叶恭绰、张元济、张伯苓、陈陶遗、唐文治、马相伯等70余位当时的政界要员、学界名流应邀为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所作题咏原稿。蒋介石称徐光启为“科学导师”,张学良题写“新知先觉”,宋子文称之为“后学楷模”,蔡元培作“吾人不能忘徐文定介绍科学之功”,于右任在颂词中称赞徐光启“为东方科学历史开一新纪元”,无不对徐光启的成就表

标签:手稿 知堂诗稿 苗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