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学:找回文化大武汉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熊丽玲
“爱上层楼”读书会真人图书馆第20期
预告:“爱上层楼”读书会下期嘉宾——“言者”叶青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撰写、主编30余部专著。兼职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省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荣获人民网“十大社会责任博客” 、南方周末2011年两会“十大言者” 、检察日报2010年“影响中国的十大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1年度人物”——公共利益守望者、中国百名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熊丽玲 许馨尹
书友:听了您对城市文化的解读,我很受启发。您认为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去打造武汉的城市文化?
涂文学:首先最重要的是历史的传承。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掉武汉的历史,我们要将武汉历史中的精华部分传承下去;其次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找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点,把武汉的历史与世界相联系。另外关于怎样打造武汉的城市文化,在我的《文化汉口》一书中就涉及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小书友:涂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武汉的热干面怎样走向世界?
涂文学: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写过一本《武汉食话》的书,这本书把武汉的特色饮食以及传播都做了很好的介绍,有机会的话我送你一本。武汉热干面无疑是武汉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如果武汉走向了世界,那么热干面必将走向世界。
书友: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武汉近代以来的城市文化,那么从横向的角度您对武汉人有怎样的认识?
涂文学:提到湖北人,外界都会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一是指湖北人聪明,其次是狡猾。其实,九头鸟的原型是九头凤,它是比较好的图腾。但在宋朝的时候,九头鸟就变成了恶鸟,而“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所指的典型人物是张居正。晚清张居正在搞改革的时候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就有“九头鸟”之称。其次就是民国时期蒋介石曾说过:“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难缠!”但是我认为九头鸟是好的,首先九头鸟有九个头,说明它是多元的;其次九头鸟是聪慧之鸟。用九头鸟去解释武汉人,说明武汉人开放、容他性强。另外,武汉人长期受商品经济的熏陶,我们的市场意识、观念,商品观念很强,形成了武汉人聪慧、有闯劲、有开拓精神的城市性格。
微博网友:武汉的城市文化更多的是商业、工业的刺激,那么乡村文化对武汉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呢?
涂文学:第一点,武汉背靠江汉平原,和江汉地区有着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第二点,武汉主要的居民来源于江汉平原;第三点,就是江汉地区的小农经济,对汉口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产生了影响。从人口结构看,江汉地区的居民来汉口除了经商,更多的是受天灾的影响来汉口谋生,而江汉平原的名门望族却很少,大部分是平民小户,他们要谋生改变命运就不得不急功近利。所以他们对武汉城市文化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江汉地区谋生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武汉急功近利的城市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场对话
记者张宁 摄
打捞三镇记忆,找回文化武汉,重塑城市精神。上周六,城市文化历史学家、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院长涂文学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在武汉博物馆与50余位书友品鉴武汉文化历史,分享武汉经典名篇,解读武汉个性魅力。
以下为涂文学讲述实录:
我个人认为,现代所有文化样式都是城市文化样式,城市文化引领现代文化的走向。城市文化的这种对于现代化的功能意义,使我们对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情有独钟。武汉是一个极富个性魅力的城市,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武汉曾经充当过领头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汉这个城市以及城市文化存在着较深的误解和误读。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品读本人编纂撰写的4部书,找回我们的文化大武汉,重塑城市精神。
《武汉史话》丛书,是我在档案馆工作的时候,联合13个区档案馆一起编纂的一套地方历史文化丛书,一个区一本。每本书分两个部分,上部分介绍这个区从古到今的历史,下部分介绍该地的文化、商业、社会、风土人情、人物等。这些记忆都是我们城市的宝贵遗产、财富和骄傲。我当时主要想法就是:打捞城市记忆,重塑城市精神。我个人认为武汉的城市记忆都慢慢地丧失了,以至于我们的研究者们不大愿意研究武汉,都去研究上海。再就是一些管理者,他们不注意保持武汉的城市记忆,乱拆乱建,把什么都拆掉了,城市记忆都消失了。还有一个就是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瞎拆滥盖,像汉正街有些部分面目全非了。我们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有责任保存一份城市记忆,这是我当时编这套书的目的。城市记忆材料不仅仅是一种读物,而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透过它,人们能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的心跳,与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种神交式的精神对话中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开拓城市新的美好的未来。
寻根,找回老武汉的自信
《老武汉》丛书,自2005年推出后,一直很受读者欢迎。这个书还将继续出,每年出个一两本,武汉出版社对这个书准备长期把它做下去。
这部丛书全方位展现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格,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景胜等,反映武汉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使人们了解武汉、认识武汉、热爱武汉,同时为我们经营武汉、建设武汉、管理武汉提供有益的借鉴。其中《武汉老字号》、《武汉老房子》、《武汉老地名》、《武汉老方言》、《武汉老企业》、《武汉老寺观》等,人文气息浓厚,彰显出武汉的城市魅力。
我为《老武汉》丛书写了一个前言,中心的思想就是:找回武汉。找回武汉什么东西呢?第一个,找回武汉的特色。武汉的特色现在都没有了,人们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东西消失了,我们要把武汉的特色找回来。第二个,就是找回武汉的自信。我们现在的市民,我们现在的有些领导没有自信,总是认为武汉不行,所以对武汉的过去存在着很多误导和误解。我就是想通过《老武汉》,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武汉、一个辉煌的武汉、一个繁荣的武汉、一个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的武汉,找回武汉的这种自信。城市特色的保持与营造,根在历史,魂为文化,我们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意识。找回武汉,营造特色,需要从老武汉那里寻根问祖,获取灵感,得到启迪。寻找老武汉,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现代化新武汉。
近代武汉:三次崛起与两次塌陷
我最近编写出版了一本书《图说武汉城市史》,是和武汉博物馆刘馆长一起编写的。这本书,以图说的形式介绍武汉从起源到今天发展的历史,收集了1700多幅图片。我们在介绍武汉历史发展的轨迹时,同时着力于还原武汉城市的形态,特别是明清以来、近代以来的崛起。武汉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贸易中心、国际化城市,它的奥妙何在?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反思,在书里面提出了一些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从双镇格局到三镇鼎立。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是怎么形成的。第二个概念就是武汉是一个很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业中心。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事都和武汉有关。第三个概念就是明清以来,汉口崛起以后,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商业成了汉口主要的城市功能,那么战争和商业对武汉城市的性格、武汉城市的文化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叫做“商兵互动”,它对武汉的城市性格和城市品质产生很大影响。
近代武汉的崛起,原因何在?我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从明清以来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有过三次崛起:明清繁盛的商业文化是一次;近代张之洞湖北新政是一次;上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放在武汉,使之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这是第三次崛起。说到三次崛起当然伴随着有衰落塌陷的时候,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和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武汉有两次曾经的塌陷。那么三次崛起,两次塌陷,原因何在?我也进行了归纳,用了历史哲学的一个概念——“势”。“商兵”互动,战争和商业如何影响武汉城市品格?天时、地利、人和,如何解密武汉近代崛起的奥妙?这都是一个“势”之使然。从“时势”——武汉城市发展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到“地势”——地理和交通格局的变迁;再到“趋势”——城市功能演化之内在变动。通过这三大“势”,解读明清以来武汉城市兴衰的历史成因。所以我在很多场合多次讲,武汉现在面临着第四次崛起的战略机遇,既有天时、地利、人和,又有天下大势、地理优势、城市规划趋势“三大势”重合,就看我们能不能把握这个机遇。
缺憾:三个为什么“没有”
对于武汉城市文化的研究,我有过很多的反思和心得。我曾经在《长江日报》做过一个19期的访谈。访谈内容是武汉城市文化“三问”。第一问是,武汉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重镇,为什么没有形成重要的商埠?就是所谓的汉埠。第二问是,武汉作为一个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发祥地,工业重镇,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巨子?也就是说没有产生大的企业家。第三问是,武汉九省通衢,是两湖地区的文化中心,明清以来,为什么没有产生学术巨人?这三问,我都一一作了解答,现收集在我的一本新书《文化汉口》里。
第一问,商业重镇为什么没有产生汉商?大家都知道有徽商、晋商,还有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浙帮等,就是没有汉商,没有湖北帮。为什么呢?原因很多,略述其三。一是武汉相比其他商帮,在经营的品种上没有固定的品牌。比如徽商的典当生意、晋商的票号钱业,宁波帮的现代工业产品、广东帮的水产品等。湖北商人没有传统的经营产品,都是小手工。唯一棉花的生意做得比较好,但也没有形成优势。二是湖北商人在外地都很不团结,搞窝里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是湖北商人没有经商的理念,没有一致认同的文化的观念。正是这些原因,湖北没有发展形成自己独立的商业流派。
第二问,武汉工业上为什么没有出现大的企业家?近代的武汉,特别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在湖北武汉的大企业家都是外地人。翻遍了武汉的近代工业史,大的企业家基本没有我们本地的商人。比较有影响的就是周韵宣(周晓燕的祖父)的铁厂。再者,也与武汉的码头文化有关系。码头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倒买倒卖,急功近利,转手贸易赚钱。
第三问,武汉为什么没有产生大的学者?这个是张之洞之前的事情,张之洞之后还是有不少。当时的梁启超就提出过,说武汉的交通很方便,经济也很发达,为什么没有出现著名的学者?这说明当时的文化学术界,确实不看好湖北,不看好武汉。什么原因,我认为还是与我们的码头文化有关系,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谋生型的文化。另外,江汉地区的小农经济多,没有产生大的宗族和富家大族,没有支撑其家族里生长大学者的土壤。江浙地区大家看一看,藏书楼为什么那么多,很大的原因就是江浙地区的富家大族很多,能够支撑其家族的子弟去做文化的大事业。城市的经济生态、文化生态起了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反思,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是不行的。我们总结武汉文化的弊端,从深层次上来认识武汉,找到这个源头,我们就知道怎样来重塑新武汉了。
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汤洁(长江网记者)、微博维护刘澍(长江论坛)、视频拍录谢源(长江论坛) 特别鸣谢武汉博物馆提供场地设备
●网友留言
本次“解读武汉城市文化魅力”读书会走进武汉博物馆,参与活动的老武汉、新武汉们皆表现出极大兴致。现场新浪微博大屏幕频频互动,场外网友和现场书友纷纷发表感言。
小九:今天涂老师和我们分享了武汉历史烟云的沉浮始末,让我深深体会到,不论是一个城市的兴衰,还是一个人的成败,都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势所趋”,能够把握时代的大势者,就能把握一座城市、一个人的命运。
心随流水:一个人出生在故乡,而对其历史一无所知,是可怕的;一个人生活在一座城市,而对其文化一无所知,同样是可悲的。我在武汉居住了28年,对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是熟悉的,对生活在这里的人和情是熟悉的,对这座城市有一种爱恋和缱绻的情怀。真希望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融入到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期待武汉的第四次崛起。
溜溜:武汉人要找回自己城市的特色,找回自己城市的自信,那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读书会做起,为打造武汉读书之城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许馨尹 熊丽玲
来这里也可加入我们
★长江网“爱上层楼”读书会版区:
http://bbs.cjn.cn/thread-htm-fid-227.html
★新浪微博:@爱上层楼读书会:
http://weibo.com/u/2342589112
★“爱上层楼”读书会QQ群: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