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死,我是哲学家”
□马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CFP图片
□晨报记者 徐颖
先锋作家马原扔下的一句“小说已死”,当年在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昨天,重新回归文坛的马原做客上海图书馆大家讲坛,首次公开解释“小说已死”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不过是在一堂课上,从当时的小说现状出发,说出了我的个人判断,完全没有复杂的用心,没想到,最后大家在传播中只剩下‘小说已死’4个字。”昨日,马原从这个11年前的命题出发,为沪上读者讲述“小说的前世今生”。
谈离开
马原昨日解释当年的情境时说,差不多是20多年前,曾经辉煌的文学,突然红火不再,被公众冷落了。“我为什么不写?小说原本是小说家的生命方式,他以全部热情来做的一件事,突然被公众漠视了。这在我心里是一个很大的结,我自己过不去,我全力以赴去做,公众却不需要那种写作了。那么,过往的热情,叫人如此殚精竭虑的事情,还能继续下去么?”
于是,2000年,马原转行当了老师。他给学生讲小说,讲阅读,直到有一天,学生没有兴趣再听下去。“我1991年停止写小说,因为读者没兴趣读小说了。我写小说很认真,就像我讲课一样,如果我讲课一个半小时,备课至少要三天比如讲《好兵帅克》,80万字的书,我讲3个小时,但要读一周。但很多学生并不关心你在讲什么,这让我很难过。今天是一个实用的时代,那些曾经影响你的作家和名著,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没有太大意思,这也是我的写作和讲课中断的原因。”
谈诺奖
谈及诺贝尔文学奖,马原说:“50年或者60年之前,诺贝尔奖是伟大的,因为它奖励了海明威、奖励了纪德、奖励了福克纳,很多杰出的作家。我当年写作,也会觉得,得诺奖,这就是我的理想。”
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马原认为,诺奖错过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比如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之类的,“最重要的作家,被他们遗漏了,而他们评出来的作家又随时随地被遗忘了。尤其是最近10年,我都不知道谁得了诺贝尔奖,很多人也记不住那些名字”。
马原说,要理解这个很简单,就是诺奖的评奖机构,“他们是瑞典皇家文学院,就是几个书生,而且他们是终身制,据说,诺奖评委中好几个成员都在80岁以上,他们有一点经验,但他们早就对这个世界不了解了。曾有记者说,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很失望,因为马原一评就10年,脑子不行了,灌铅了。其实诺奖也是类似问题,都是老寿星在评奖,他们有多少精力和创造力,能否产生比大家更高的见地,我很怀疑”。
谈生死
4年前,马原生了一场大病。“我这辈子,20岁至40岁,做小说家,中间停了20年,我以为自己会和沈从文一样,不再回头写小说。但是一场大病,你被放到那个生死的位置上,不巧我又是一个作家,一个教授,一个人文学者,我没有办法不回来,因为小说依然是排遣自我最好的方式。面对生死,我就是一个哲学家。”
但是新作《牛鬼蛇神》面世后,争议很多,很多人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对这位先锋派作家的失望。对此,马原表示,“离开了20年,我成了新人,尽管我是一个自负的人,但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也让我有些不自信”。马原感慨,自己已经无法与今天的年轻人沟通,“我现在60岁了,要让20、30岁的人都来理解和叫好,确实很难。他们能懂么?即使是我儿子在想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晰,我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来看我的小说,这可能吗?”
对于今天的阅读,马原提倡读已经去世作家的小说,“看活人小说是沙里淘金,每年新出小说有数千本甚至上万,根本无从选择。如果一定要选一本对你有益处的书,那就读托尔斯泰吧,因为时间已经帮你做了选择。那些书是真金,不用你再去淘金”。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