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在我的画里,每只虾都是我的兵

说起画虾,齐白石曾有“学我者生,类我者死”之戒。齐老已将画虾发挥至极致,若后人没有创新和突破,硬“闯”虾坛,则只能“死”。但福建却有一个人,不惧齐老这座“大山”,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独创了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被称为“虾坛怪杰”。

他,名叫廖劲松。

从部队走出来的画家

廖劲松来自素有“绘画之乡”的莆田。受家乡艺术氛围的影响,廖劲松从小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看到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等作品就试着临摹,“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纸笔,我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儿时的兴趣让我一直坚持下来”。

廖劲松说,他的绘画基础,是在部队当兵时打下的。那时,他省吃俭用,把大多数钱都花在了绘画上,很多战友不理解他的这种“奇怪”的坚持。“我什么都画,也没画出个什么名堂,他们不理解是正常的。”

“什么都画”的廖劲松,陷入了绘画的瓶颈。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画虾名家林玉华。军人骨子里的那股勇气使然,廖劲松“壮着胆子把画拿给林玉华老师看”,林玉华看完后对他说:“你应该有所专攻,而且有自己的特色。”老师的话,令廖劲松陷入沉思。不久后,廖劲松与林玉华相遇在福州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两天两夜的谈画论艺,让廖劲松茅塞顿开。临别时,廖劲松再次“斗胆”请求:“我想跟你学画虾!”没想到,林玉华爽快地答应了。自此,“怪将”廖劲松与他的虾兵结缘。

拜师学艺后,廖劲松总算“入了门”。为了画好虾,他时常在溪边驻足观察河虾的形态、动作;有时也会买一些虾回来,做成标本用来定格观察,他总是随身携带绘画工具,工作之余常拿出来练习……这些举动虽惹来了旁人异样的眼光,却换来了廖劲松绘画技艺的突飞猛进。渐渐地,之前那些觉得他“奇怪”的战友们开始理解甚至夸赞他的画。

原本妻子也对廖劲松把工资都用在纸笔墨上颇有微词,“拿了工资就是去买宣纸和画笔。”她指着墙上依稀可见的墨渍对记者说,“他常把水池弄得墨黑,墙壁也到处都墨渍,我收完他又摆出来……”虽然口头上抱怨着,可看到廖劲松因绘画而嘴角飞扬,妻子眼神里却满是骄傲。

“其实好多次我都想放弃,怕把家画穷。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廖劲松说。

创新求变,画出虾的个性

谈到虾,廖劲松丝毫没有掩饰对其喜爱之情:“虾字的读音与莆田方言‘和’是谐音,这些虾总会提醒我‘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虾在绘画里有‘小龙’的意思,全身像披了盔甲但透明有弹性,双臂保持战斗的姿态……”

随着绘画技艺的日益精湛,廖劲松感到,一直模仿下去,始终难以超越前人,真的会“死”。于是,他想在虾的表现形式上寻求突破。

他把部队行军布阵的经验运用于画虾上。“部队出行,都横竖有规律,一直跟着带头兵。其实虾也一样,是一阵阵集体游来游去的。在我的画里,每只虾都是我的兵,我要安排它们的每个形态、每个动作,要赋予它们生命。”因此,他的虾总是给人一种欣欣向荣、力争上游的感觉。

廖劲松笔下的虾很“怪”:生活中的虾有六节,可是他画的却只有五节。“五节更有艺术感觉。”他说,“五节的虾更漂亮、更匀称,我找了许多内行的人来看,他们都觉得五节的虾比例更协调,形态更生动。艺术源于生活,也可以高于生活。”此外,廖劲松还自创了正手反手相结合的画法,这让他笔下的虾更加活泼多样。

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廖劲松把虾画得生动有节、笔墨透明,获得了行内外很高的评价。他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并获奖,作品流传至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美国等世界各地。

但是,廖劲松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他正尝试着给他的虾增添更多的观赏性,以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要。诚如林玉华老师对他的期许——“艺无止境”,廖劲松希望自己能画出虾的喜怒哀乐。“虾也有感情,看他们戏水时,有时欢乐有时生气,有时精神焕发有时又无精打采,我希望通过虾的形体、动作,赋予他们思想、个性。这很困难,但我一直在尝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