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家山水新天地:写在李小可《水墨家园》画展前

2012年07月06日 17:19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宫雪

李小可作

后海夏韵图

李小可作

远古的回声

李小可作

李可染先生是近当代画中圣手,独具一格的笔墨特征和经典图式的李家山水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中的一座丰碑。作为李家山水的传人之一,李小可先生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7月11日,他的《水墨家园》画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和北京画院共同主办。四方共襄盛举,引人瞩目。

身为可染之子,他能否真正继承李家山水并创造出自己的天地?此次《水墨家园》展览分为“水墨家园”、“西藏”、“黄山”三个系列,我有幸先行观看展品,感触颇深。

《水墨家园》与《远古的回声》

我一直以为,一件艺术作品要想在美术史和人们心中留下痕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记录历史;二是风格独特;三是以情感人。即是题材内容、章法技法以及作品在精神层面的穿透力与感染力都必须出众。此次小可画展中不乏这样的佳作,《水墨家园》和《远古的回声》则可视为典型代表。

《水墨家园》描绘的是北京老城。横线与竖线、直线与曲线、长线与短线、粗线与细线,密密麻麻,比比皆是。无数的线条分割出无数间隙的空白,线性表现极为突出。看似简单的线条与留白,使中国画最基本的元素得到极为充分表现。墨线与留白形成了一个宏大饱满而又通透和谐、具有无限生机的画面,再加上高耸的黑顶白墙的前门楼,那就是老北京!在那繁密、深邃、宁静中孕育着的勃勃生机着实令人感动。

《水墨家园》中,李家山水满、挤、宽、深的特征十分突出,它是小可儿时的记忆,是思念,是乡情,既能让人感到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还可以引起无限遐思,使已逝的城貌永恒。同时,它又构造出一幅既具象又抽象,既固定又鲜活的意境,创造了一个既有中国传统笔墨特征,又有当代视觉经验,强调独立审美的语言形式,它使老北京们感到新鲜、振奋,如诗如梦,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淋漓畅快之感。

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对许多当代画家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小可先生从1988年开始,先后去了黄河源头、长江源头、珠峰、樟木、灵芝,入藏已将近30次。这幅描写古格的《远古的回声》,是在他大量采风、写生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幅高近2米、长近10米的巨制,也是展览中“西藏”系列的代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体验和震撼。不难看出,雪山的苍茫大美与宗教人文意境是其立意要表现的重要领域。

此幅作品中短线和直线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曲线和皴法,对比夸张,面块结合,虚实相生,墨色变幻,各种绘画元素被精心组织、有条不紊地调动融合在一起。满布的赭石色光明而雄伟,神秘而圣洁,用来表现西藏高原和藏传文化的本质十分得体。《远古的回声》就犹如空谷传音,表达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天生万物的感恩,对神秘宗教的敬畏,对人文信仰的执著,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充满着对生命与自然本体的灵性与神采、激情与感动。

正如小可自己所说:“西藏地域对于我的感动是巨大的,会使我产生表现它的内发力。在我绘画表现的三个系列中,西藏是感受最深的。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会有莫名的感动。这感动既是对自然的感动,也包含着一种精神。这里有藏地宗教文化与生命本源的真切状态,有精神与信仰的坚持,在那儿还保留着‘真’,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艺术作品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艺术家自己。它是艺术之源,是生命的岁月痕迹。《远古的回声》无疑是难得一见,让人感动的作品。

传承与创新

李家山水最大的特点是雄浑丰富、浓厚幽邃,静中寓动、动静相合。作品常常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几乎不留边角空白,采用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给观者一种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之感。这也是它打破传统山水画构图、自成一格的最突出之处。它用笔厚重,用墨层层积染,而且特别善于运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经常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在这次李小可先生的展览中,无论是《水墨家园》、《远古的回声》,还是其他大量精彩的写生作品,这种特征都是非常明显的。应该说这是小可承传家法、得其旨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写生、摄影基础上的创作,使小可汲取了很多鲜活的内容,影响到他绘画形式和语言的建立。这种将生活感受融为作品灵魂的方法,在可染先生的创作中也屡试不爽。

李小可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囿于家法,主动出击寻求突破,以求在继承李家山水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可以看到,无论是笔墨技法,还是选题、内容,都是他一直在执著探索研究的目标。小可说过,他理解父亲绘画中视觉表现特征和笔墨韵味的感染,尤其是可染“用墨”已达化境。他本人寻求突破重点则在线条的使用上。近年来,其画作以线造型、以线造境的努力非常明显。在《水墨家园》和《远古的回声》中,我们都已清晰地看到这种自觉的尝试。小可的笔墨,在典型的李家山水风格之外,还显现出黄宾虹、陆俨少、吴冠中的痕迹。而在绘画选题上,他除临摹学习可染先生的代表题材之外,创作时更是力图另觅佳境。比如此次夺目的“西藏”系列,苍茫的藏地雪山在历代传统山水画中几乎未见,就连可染先生也从未画过。这种题材变换标志着小可绘画艺术的成熟,他力图通过西藏题材在其水墨、语言和风格上有所创新。

“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李可染这句座右铭,小可先生正在身体力行。这也是当代许多水墨画家缺少的一种精神。多少人局限在已有成就,习惯于程式化的符号语言,失去了创作新意和生活激情。殊不知,当作品完全程式化、符号化、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预示着作者艺术生命的终结。

此次画展较全面地展示了小可的艺术生涯和心路历程,既是绘画成就的总结,也是探索创新的发端。小可入于可染,又出于可染,正奋进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站在高山之巅可以傲视苍穹。我们衷心希望正处于师传统、师造化、得心源融会贯通之中的小可先生,能高起点,集大成,尽早完成从自觉走向自由,从成熟走向升华的过程,为祖国山河立传,开创出一片更加广袤壮美的新天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