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近距离见证邓小平与铁娘子交锋

张立与宋楚瑜(左)

张立与霍英东(左)

《龙腾盛世》

《回归大地》

香江健笔、传奇人物张立先生新书《回归大地》广州出版,接受本报专访:

日前,集成功商人与专栏作家于一身的张立先生的新书《回归大地》由广州出版社推出,该书是张立长达20年的专栏文章的精选结集。张立上世纪70年代末移居香港,30多年来从事过多种职业: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专栏作家、投资家、商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是第一个报道香港铁定回归的记者、第一个面对面与陈水扁就台湾统一发生论战的大陆知识分子……张立先生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我希望自己给读者的是一个鱼钩,而不是一条鱼,这本书就讲思维方法的,这很重要。”

文、图:吴波

人大高材生香港做苦力

张立与记者聊起他在香港文坛与商界的30年风雨,他无不感慨: 儿时,曾在香港,后来随父母回到广州,小学和中学一直在广州就读,后来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下过乡,教过书,狂热过,痛苦过。”1979年6月,30多岁的张立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再闯香港。

来到香港后,满腹经纶的张立却无用武之地。老婆一个月后要分娩,他却找不到一份正式工作。张立说,“到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种草皮,时值夏至,烈日暴晒,独自在山头挥动锄头,连底裤都湿透,当时的日工资是60港元。”

在香港底层打拼一段时间后,经过朋友的推荐,他进入媒体。两年后,他到《中报》当记者,其后辗转到《信报》和《星岛日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活阅历、独特的观察能力,使他在新闻界声名鹊起。 

1986年,在新闻界炙手可热的他辞去高薪的采访部主任职位,下海经商。然而,1987年的香港金融风暴,使他来港多年的所有积蓄化为乌有,卖掉房子后,还欠下近200万港元。欠债失业,身无分文,两个小孩一个3岁一个7岁。遭遇人生的打击,他自己一个人走进哥连臣角火葬场。

在火葬场,他渐渐悟道。他终于明白《金刚经》中那段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为这四句偈语对进入金融股市赚钱很有好处,能用一种随时变幻,但又始终不变的态度去观察市场。

面对失败,1990年,他在《信报》开辟专栏《商心国是》。一炮而红,风靡港岛,每年集成一书,已出了十多本,每本都跻身畅销书排行榜。撰写专栏的同时,张立还在证券、房地产、石油等领域纵横驰骋,获利甚丰。人生的大起大落间,似乎更能让他体会到生命两极中的某点玄机。身边事,身外物,心内感,脑中思,张立从工作与生活中抽丝剥茧,拈出一些意念,成就了现在在内地出版的《回归大地》。

报道香港回归第一人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作家,张立目前常住广州和香港,现在一直在学习和看书。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徐复观先生引荐进入香港新闻界。谈到第一个报道香港铁定回归和在台湾“民进党”总部与陈水扁论战的往事,他觉得,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他认为,“所有的成功,其实有能力不一定能做到,成功需靠的是一个人的能量。”

早在1982年,张立率先发表《1997年中国政府铁定收回香港》轰动报道,震动英伦和香港,张立的报道准确无误;并作为香港新闻界特派首席记者,亲历9月中英首次会谈,近距离见证邓小平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正面交锋。当年这个报道还曾经引发一轮外交纠纷,但三天后事实证明,该报道准确无误。

他说,当年作为香港新闻界的特派记者,闭门谈判前15分钟,他距离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3米以内,没有几个记者能有这样的机会采访。而且当会谈结束后,他就在台阶上目睹撒切尔夫人摔的那一跤。这些内容都写在《九七见证》里。

人生成功不靠能力靠能量

走进张立的书房,面对珠江公园的一片绿海,整个房间貌似高僧禅房,满眼佛光。书房与客厅到处悬挂着吴立民先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手书的各种禅语,充满智慧。张立数十年来轰动港澳台的“平常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是亚洲电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他告诉记者,《回归大地》和港版相比在内容上并未有多少改动,“这次我其实还是讲中国文化,现在很多人流行说国学,但是留心当代社会,其实还是有隔阂的、有距离的。”

而这个距离,张立认为是古今的“不搭界”,“现在的人虽然讲国学,但总觉得古今有隔阂,孔子、孟子是和我们现在不搭界的,是完全不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学不进去。所以,我这本书是把这些过去的东西消化了,用现代的语言跟年轻人、跟现代对话。”“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有能量,不是能力。而能量是要积累的,也是要借用的。现在很多人成功都是借了能量,我这本书就是给人能量的。而我写作时也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希望也能给读者提供一条捷径,打开一扇窗户。”

对话张立:看书如吃饭,当取其营养弃其糟粕

广州日报:这本《回归大地》在内地出版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张立:我在广州长大,这次回来出书有两个意思,一是我本人的回归,二是“回归大地”作为书名,因“地有三德,一曰生,一曰载,一曰藏。孙悟空神通广大,但遇到麻烦,还是找当地土地爷帮忙,可见地的威力及博大”,现在人们都很浮躁,把金钱看得很重,我曾经也和大家一样,希望读者可从中获得启发,启迪智慧。

广州日报:您说当下内地的人们都很浮躁,把金钱看得很重,您的《回归大地》想要具体跟读者谈什么?

张立:说到当下大家都很浮躁的这个话题,很多所谓的“公知”或者专家大呼这是人性的堕落,是民族精神的堕落,其实我觉得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改革开放30年,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突然变得很丰富很多元,人在这样的一个转折时期,浮躁是正常的。我们必然可以看见,今后的30年,在人民的物质得到满足后,一定会回归到精神层面上来,文化修养一定会提高,今后的30年一定是文化大发展的30年,我很看好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个是可以看见的。

广州日报:您做过记者、作家、金融家,读者应该怎样定位您,您觉得自己是商人还是文人?

张立:我自己没有定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是什么人。我觉得,不需要定位,我开车的时候就是司机,给小孩补习的时候就是补习老师,在厨房做事就是厨师。现代人的错误,就是常把自己定位,而这样的思维就总是摆不平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化身,

广州日报:您不管是商业还是写作,都很成功,跟你大量的阅读有关系,能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吗?

张立:人是生物,书是死物,死读书就会墨守成规。要将书中知识融化入生活、流进身体血液里,才能学到道理,有所领悟。否则,多读书未必懂得做人。以南派禅宗开创者六祖为例。六祖是文盲。但是,他能够讲出许多做人哲理,对我影响很大。

开卷有益,可是,倘若不领悟到书中道理,等于白读。现在很多人自夸,能背诵哪一本书的第几段;或者,引述哪一位名人的说话……这些,在我看来全非重要。好像什么“座右铭”,真正能够按照“座右铭”行事的,能有几人?我看书的方法,好像吃饭一样,取其营养,弃其糟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