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移步换景 乡关何处

张 雨

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真正做好文化研究实在不易。它不仅需要研究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守得住耐得下的气度心胸。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主编、八位学者共同执笔的《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堪当这样的诚意之作。

中华文明是历史最为漫长的人类文明之一,数千年来其独特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承不绝如缕。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屡屡碰撞,伴随着战争、殖民和商业,西方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文化在为人类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20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须重新认识东亚文明。此后掀起了中华文化的回归热潮。虽然过分强调中西文化的区别,甚至以贬低西方现代文化而抬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意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意义与普世价值并守护传承它,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之义务和光荣。《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一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聚焦文化与民族精神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刘成纪认为,传统形态的中华文化可视为从中原出发的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虽然中原文化一直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但是对于何谓中原、何谓中原文化却一直莫衷一是,对于中原文化如何影响中华精神更是没有定论。本书着力厘清中原文化与中华精神及两者关系,并给予科学的展望。

在第一编《总论》中,作者以历史的视角,厘清了中原概念的嬗变,从文化地理角度考量了由农业文明奠基的中原文化的基本形态,就其农耕基础、社会体制以及精神特性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作了综述性的阐释。在第二编《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形成》中,继续坚持历史视角,细化分析中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勾勒出中原文化在漫长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完整画卷,全面考察了中原文化的辐射能量,以及在几次大的文化交汇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三编《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进一步深入探究了中原文化精神,在从古到今生动鲜活的个案分析中,给予中原文化精神以理论提挈,尤其是对由农耕文明而来的自然精神、美丽精神、致用精神进行详尽阐发,对其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饱含深情与寄望。在第四编《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与发展》中,则在与世界的勾连中流露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在现实形态上考量了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互动关系。

其实,文化始终是一个生命体,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兴衰,这在研究中原文化中也是不能回避的。上古至唐宋,中原文化几乎代表着中国文化,北宋之后,政治文化中心远离了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地域概念。自西学东渐以来,民族文化屡现危机,中原文化也面临价值重估,作者并非没有看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的重点是找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尚带着活跃生命力和普世价值性的中原因子,进而把这些因子发扬光大。这固然是有追忆昔日荣光的自豪感,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现实,需要追问中华民族如何复兴、中部地区如何崛起。任何地区和民族繁荣的背后都有文化根基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养料,而民族精神就是这个重要的推动力。

该书90余万字,因为多人合著,难免会有部分细节稍显重复,文风不甚统一。但瑕不掩瑜,这部著作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史料支撑庞大却能做到不流于堆砌,具有理论深度但无沉闷之气,在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也脚踏实地。全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既可作为教学科研参考书目,也可作为一般文人社科爱好者的闲暇之阅本。书中深密的理论逻辑让人享受攀登理性高峰的愉悦,而时不时出现的精辟小语则使人如行山中移步换景,更何况还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以飨读者。未免“剧透”,点到为止。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