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考古人:穿越于历史与今天

良渚古城北城墙发掘点是良渚古城墙保存最为完好之处,该发掘点城墙宽50余米、残高4.5米,墙基为石块铺筑,墙体主要用黄土夯筑。本报记者 隗瑞艳 摄

良渚遗址发掘出土大量不起眼的破陶片后,考古人员还要对其进行细致地整理、拼对、修复,所花时间比挖掘时间更长。本报记者 隗瑞艳 摄

良渚遗址发掘出土大量不起眼的破陶片后,考古人员还要对其进行细致地整理、拼对、修复,所花时间比挖掘时间更长。本报记者 隗瑞艳 摄

刘斌在余杭良渚遗址现场讲解发掘过程。王宁远 摄

刘斌在余杭良渚遗址现场讲解发掘过程。王宁远 摄

王宁远等考古队员在比对良渚遗址钻孔土样。李永加 摄

王宁远等考古队员在比对良渚遗址钻孔土样。李永加 摄

本报记者 隗瑞艳 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当一扇扇门打开,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渐渐地熟知一片片远古的天空,我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充实与久远。即使我们每个人所能感受到的也许只是盲人摸象般所获得的那一点局部,我们还是希望透过我们的眼睛和思考,能告诉大家一个接近真实的远古世界。”有着诗人气质的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主任刘斌,用诗意的语言诠释了他和同行们为什么无比热爱考古这份事业。

在当下某些热门影视剧中,能够穿越古今的人物常有特异功能且神通广大,而像刘斌这样在荒郊野外解读无字地书的一线考古工作者们,是怎样走近远古世界、揭开历史文明神秘面纱的呢?他们探究的远古世界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从最普通的迹象和物品里抽丝剥茧

刘斌称他和同行们是走在探索文明漫漫征途上的人,他们的天职是探索文明,保护和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寻找和鉴定祖先留给后人宝贝的人,通常被人们叫做挖宝人,但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考古队员们对记者说:“很多人总把考古等同于挖宝,实际上,我们发掘出土的大部分是不起眼的破陶片,而非绝世珍宝。然而,这些‘古代垃圾’在考古工作者眼里,就是宝贝。考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从最普通的迹象和物品里抽丝剥茧,还原我们祖先的历史和文化。”

凭借多年的学术积累和课题意识,优秀的考古队员有双敏锐的发现之眼。2006年,刘斌在浙江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发掘现场,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十几平方米的石头遗迹上时心头一动,他大胆判断这里可能是围绕莫角山遗址的古城墙或是古代苕溪的大堤。沿着这一思路,他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勘察钻探和解剖发掘,终于在2007年探明了一座尘封地下5000多年、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是目前发现的国内同时期最大的城址,这一发现把对良渚文化的认识、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基于此,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几年围绕良渚古城的考古工作,陆续获评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一等奖,这是我国目前有关田野考古发掘最高等级的奖项。

要经受住寂寞之苦的考验

其实,考古队员没有特异功能,却有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顽强执著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浓郁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是记者近日在与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接触时的深刻感受。

正是这支默默无闻的浙江考古队伍,把浙江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生活历史推到了100万年前,建立起了从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浙江历史和文化谱系,使多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瓷之源”探索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听到这些成果,不由让人心生敬意,这些成果背后该有怎样的付出?

考古界流传下来一句话:“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记者问:“考古的苦,是怎样的苦?”“晴时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考古队员说,这是田野考古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每一位考古队员都要经受枯燥、寂寞的考验,而当自己的孩子上学、父母妻儿生病需要照顾时,他们却常常身在数百里之外的山野乡村——考古人除了劳累,心里还有一份愧疚。

考古队员一年有多少天在野外工作?刘斌说:“这几年基建项目多,抢救性发掘的任务重,而全所只有22个人搞考古,近些年我们年均野外工作时间都在280天以上,已经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了。虽然良渚工作站离杭州近,但白天忙野外,晚上还有许多记录要写,所以回不了家,况且还有同甘共苦的外地来的考古技工兄弟们,也不能不管他们吧。”考古队员王宁远自嘲说:“我和老婆都成‘周末夫妻’了。”

考古队员要忍受寂寞,考古队员的家人也要受委屈。胡继根的妻子至今仍对怀孕时的情景“耿耿于怀”。当时,因腹中胎儿压迫坐骨神经,她不能坐、不能站,只能躺床上。因工作需要,胡继根不得不跟同事去野外工作,万般无奈的他索性把一箱饼干和一个电风扇放在床头,告诉妻子肚子饿了吃饼干,热了就开电风扇。看似“无情”的丈夫一直心系考古工地,只有坚韧而胸怀博大的妻子才能在理解中包容自己的另一半……

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考古一室主任的孙国平,从2000年开始发掘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一干就是10多年,每逢春节,外地来的技工回家了,为了遗址现场的文物安全,一连数年他都是带着妻子和女儿在工地上过年。

艰辛穿越于历史与今天

考古常和墓葬联系在一起,考古人的工作多少带上点神秘色彩。事实上,考古人员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有胆魄,比如有时需要睡在墓坑上。

刘斌向记者讲述了一年初夏时节抢救性发掘汇观山大墓的情景:当时天色已暗,玉器等文物来不及从墓中取出,为防止偷盗,他和同事们借来门板,横铺在墓坑上和衣而睡……

“像这样睡在墓坑上的夜晚,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刘斌说得很轻松,却让外行人产生恐怖的遐想。

考古需要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在解读无字地书过程中,通过双手和智慧解读那些被时间迷雾湮没的历史真相,沉浸在与历史文明的无声对话中,考古人也修炼了自己,提升了境界。记者在采访这些考古队员时,感受到他们身上有种超然的沉静和淡定。

王宁远说,他发掘过很多墓葬,用穿透历史尘埃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古今的人与事,心会沉静下来。

然而,当谈到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他们又表现出了火烧眉毛般的焦急。考古队员们告诉记者,目前的考古工作者就是与挖掘机、推土机赛跑的人!他们要赶在挖掘机隆隆开来前,将更多的地下宝物抢救出、保护好。而时间总是来不及,这让人心急如焚。他们知道埋在地下遗物的价值有多大,可有谁乐意等待考古人去细致地挖掘与保护呢?

能忍受寂寞的考古人,谈到与“大干快上”的挖掘机赛跑就显得很是无奈。他们可以穿越到古代,用专业知识展开分析的翅膀去求证;而生活在当代,他们从专业角度提出的一些建议,很多时候却因“言轻”而无能为力。

“一听到哪儿遗址被破坏了,哪座老房子被拆了,就有心疼的感觉。”“考古工作者常年吃住在野外,很熟悉农民的生活。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在土地管理和使用上的做法让我们着急……”考古队员们困惑地说。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建设工程尽早开工,我们每天要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刘斌说,考古人的艰辛就在于要不断地往返于时间的两端,穿越于古代和当代之间……

标签:考古 良渚 渚遗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