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上感受“舌尖”
■小 每
在导演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作用,是让世界通过美食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表达的过程中文化的东西不可避免。“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
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下一个个平凡人,告诉我们原来看似简单的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获取的方式却极其不易,让观者唏嘘。正是这种人文关怀,戳中了观众的泪点。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除了人文关怀外,《舌尖上的中国》受热捧很大程度还在于借美食之外壳,对人们进行了一次还乡之旅,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寻找儿时的浮光掠影,怀旧一时成为主题。当城市生活让我们变成流水线上的一员,任何能勾起过往乡村美好回忆的事物,都能在现代城市人中间掀起一阵传播热潮。《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美食饕餮的背后,还端来一碗思乡的温馨清粥……
在人们热情表达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喜爱,分享家乡美食的时候,另一种声音也在回响:“这美得完全不是纪录片,而像一部宣传片。”
这声音正是对近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回应,甚至有网友写了另一个版本的《舌尖上的中国》:“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某地的人们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正有人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
在食品工业产品线面前,传统食物的手工炮制日渐稀少、也无力抵挡,人们习惯了机器加工而成的腊肉,没有人耗上三年等一块风干的火腿……可是,方便快捷的工业化却带来了洪水猛兽般的食品安全问题,足够的食物,却没有足够的安全。《舌尖上的中国》适时出现,更替人们表达了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有人说:“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对传统制作的留恋和向往无处不在,但这种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正在被工业化倒逼至社会边缘,保持食物原有的品质成了一件近乎奢侈的事。”
观众对片中不少传统的加工方式印象深刻。在云南诺邓,村民用传承几百年的古法熬制井盐,火腿要腌制三年之久才能面世;在香港,和兴腊味家为保证品质,腊肠全部用手工制作,仅仅是肠衣就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广西柳州阿亮家的祖传酸笋至少还要三天时间才能出缸,可第二天有人要来买笋,他决定推掉订单;下尧村民用植物的叶子给糯米上色……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舌尖上的中国》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大家,尊重食物也是尊重人类自己和共有的未来。而《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显然表达出了人们心底的呼吁:别让美好仅剩回忆。
每个人的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个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从《舌尖上的中国》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