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女娲遗骨”或为明朝人说法

所谓的“女娲遗骨”。

人祖庙。

女娲遗骨被发现?是科学发现还是借机炒作?本报记者走进山西吉县拨开“女娲遗骨”疑云

文/图 本报记者贺涵甫、武威

在当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矢口否认曾说过吉县发现了“女娲遗骨”

吉县人祖山蜗皇宫应该是我国可考证最早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场所遗址

遗址中发现的木函还写有“大明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留)在此……”等墨书题记

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所以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近期,被指发现“女娲遗骨”的山西省吉县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与外界想象不同的是,在当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矢口否认曾说过吉县发现了“女娲遗骨”,然而外界的质疑声却愈演愈烈。真相究竟如何?本报记者走入吉县、登上人祖山,试图拨开“女娲遗骨”的疑云。

人祖山:“女娲遗骨”发现地

为探寻“女娲遗骨”的究竟,记者从临汾出发,辗转近5个小时到达吉县。此次引起各界广泛热议的所谓“女娲遗骨”,就是在该县境内的人祖山顶被发现的。

记者马不停蹄驱车赶往人祖山。同行的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阎雅梅介绍,外界热议的“女娲遗骨”其实就是两块人的头盖骨,“我们专程送到北京大学检测,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6280年前,是史前人类的遗骨”。同时,阎雅梅特地强调,当地从来没有人说这就是“女娲遗骨”。

据介绍,人祖山区域面积有203.4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42米。该区域内经考证留有各个朝代建造的庙宇神龛遗址200余座,阎雅梅告诉记者,其中大部分都与人祖文化及其传说有关。而在当地,又将位于山顶的娲皇宫、伏羲殿、地藏殿等,统称为“人祖庙”。

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文化顾问冯彦山说,这里以后将规划成一个祭祖广场,“面积在150000平方米,还将建设一尊高30米的女娲全身立像,并通过3D等各种手段展示史前先民的生活。”

专家:“从未说过女娲遗骨”

冯彦山介绍称,自己曾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前主要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与阎雅梅一样,冯彦山也多次表示,从来没有人说过娲皇宫出土的人类遗骨就是“女娲遗骨”,“更妄论所谓故里之争”。

登上山顶后,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两座几乎完全破损的庙宇——屋顶瓦片脱落坍塌、屋内装饰用的横梁等也横卧在地,墙体则大面积剥落。两座庙宇前后连接,部分区域由于临近悬崖,还专门用警戒线加以阻隔。

“据考证,这两座庙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明朝。东西朝向的伏羲殿供奉着伏羲,南北朝向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娲皇宫,供奉的就是女娲。”冯彦山说,明朝人用木函盛放人骨,并将木函埋于娲皇宫内的女娲像下。

记者随后在吉县公安部门看到了这尊女娲神像——除了有几处损坏,女娲像的面部还清晰可见。和神像存放在一起的木板上则依稀注释着历史年代等信息,经工作人员辨认,木板属于明代。而一些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女娲遗骨”的两块人头骨,呈不规则形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钙化发黄。阎雅梅告诉记者,人骨只能断定年代,“至于其他的,如性别等要素,暂时都还无法断定。”

相关资料显示,人祖山中的“人祖”,便是女娲和伏羲的合称。每年七月十八,当地百姓依然还有祭祀人祖的民俗。

冯彦山对记者说,人祖山又被称作“风山”,从《水经注》等历代著作中便已被考证,而传说中的女娲与伏羲又以“风”作为姓氏,与人祖山当地的民俗文化相切合,两者之间相互印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84年前后,人祖山附近山民发现在娲皇宫女娲像下埋有骨头,包括人骨和一些用来祭祀的动物骨头,用黄绫等包裹,非常考究。出于宗教等各种原因,山民将这些骨头原样放回。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娲皇宫还是被人为破坏了。

“幸好骨头并未全部丢失,而写有年代等重要考古信息的木函后来也被找到。”冯彦山说,他曾在1989年亲眼见过从木函上掉落下的几块木板。当时木函上还写有“大明正德十五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留)在此……”等墨书题记。而经北大加速器质谱实验室C-14测定后,此次发现的两块遗骨距今6280年,绝对不属于明朝的任何一位皇帝,“这就说明,明朝人认为,这些人骨便是‘娲皇’的遗骨。”冯彦山说道。

到去年8月,吉县当地主管部门为发展旅游,便开始对包括娲皇宫在内的人祖庙群进行初步清理。两块如今引发轩然大波的“遗骨”,便在那个时候被重新挖掘了出来,“其实,两块人骨只是挖掘成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骨头,历朝历代前来祭祀的贡品和遗物。”冯彦山说。

“争议”作者:

不知道怎么变成“女娲遗骨”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时参加研讨的所有专家有一种意见比较一致——这应该是我国可考证最早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场所遗址。”冯彦山指着庙口一座龟的石刻对记者说。这座龟像没有四足,冯彦山表示,这应当与传说中女娲为救天下而“断鳌足以立四极”相吻合。

而此次风波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即最早发表文章描述“娲皇遗骨”的作者李思义接受了记者专访。

李思义说,自己所写的文稿标题为《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不知道后来怎么变成了‘女娲遗骨’。”据悉,李思义的这篇文章随后也成为了某中央媒体最初在6月9日发布相关消息的来源。以下截取该则消息的部分核心内容: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吉县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清理娲皇宫在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成人头骨),根据北京大学C14测年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和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皇帝遗骨’及其他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上古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

“专家认为,(考古发现的明代)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所以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争议四起后,当时参加研讨会的两名主要学者——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反响比较强烈。

“我们北京去的专家考察以后确实有个共识,那就是没有一个专家说头骨残片是女娲的遗骨。更没有一个专家离开事实去猜测这会是谁的遗骨。考古是科学,去猜就不是科学了。”6月13日,张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立场非常明确,同时还要求公布那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

而李文儒则表示,专家不可能因为发现了一个遗骨就认为是女娲的遗骨,“即使是最普通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东西,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考古抖“新料”:

“女娲或非一个人”

记者昨天拿到了这份研讨会当天的会议纪要。在会议纪要里,明确了两点,即“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人骨,经测定距今6200年……经考证,明代人认为该人骨就是这尊塑像主人‘娲皇’的遗骨”;“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纪要中写道,专家根据人祖山南麓柿子滩古人类遗址发现的万年前“女娲岩画”分析认为,“女娲可能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是氏族首领的名号。题记中的‘皇帝遗骨’很可能就是某代女娲或者最后一代女娲的遗骨”,明代人用“皇帝遗骨”的说法命名这些人骨,则是“明朝正德年间人们对‘娲皇‘的崇拜”。

对于李思义,有媒体指其已经为那篇引起热议的文稿而“自请处分”。他本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再三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过“自请处分”一事,“十足的假消息!”而吉县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也表示,李思义已经退休,“他向谁去自请处分”?

标签:遗骨 人骨 阎雅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