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枣庄艺人13年琢磨独门技艺 小葫芦雕刻巧夺天工

王飞龙 摄

王飞龙 摄

王飞龙 摄

王飞龙 摄

中新网枣庄6月19日电(高焕成)关羽擒将图、大闹天宫、花果山、昭君出塞、大卫的勇士、罗汉图……一幅幅精美画面,竟然被雕刻在小小的葫芦上面。6月19日,当笔者在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各塔埠街道光兴里社区居民赵邦林家里,看到这些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葫芦时,禁不住赞叹有加。

今年48岁的赵邦林,1999年开始对“葫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买来大量的葫芦和资料,自制了雕刻工具,从最简单的图案刻起,其间究竟刻坏了多少葫芦,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我小时候学习过绘画,参加工作后又从事过多年的设计工作,对雕刻这门工艺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在葫芦上雕刻,当初还一时摸不着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终于掌握了刻葫芦的技法,但同时也发现全国各地的葫艺作品基本上都相似,大都采用传统的单线描进行雕刻,从技法到内容颇多雷同,缺少创意。”

赵邦林告诉记者,为了对“葫艺”能有更多的了解,他先后到了兰州、新疆、北京、天津、聊城等葫芦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美术资料,几易其稿,终于创作出了《水浒》人物系列、《圣经故事》系列等“葫艺”作品。

这些作品借助葫芦凹凸不平的表面,将形态各异的人物表现得错落有致,魅力尽现,画面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雕刻葫芦的“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在创作中,赵邦林注重从选“胚”开始,品相端正、光滑无斑或有异形的葫芦成为他的首选材料。然后经刮皮、醋洗、暴晒,表面颜色近于古董画纸张的土黄色后,才能精心雕刻绘制、着色成品。有时一个小小葫芦要雕刻好几天,有时得花费半年时间才能完工。

2006年9月11日,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暨2006旅游商品文化博览会上,赵邦林的一件直径30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水浒108将的“葫艺”作品被评为金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如今,他已创作了近千件葫艺作品,获大奖的就有十多件,不少作品摆放到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并流传到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被各界人士所收藏。

记者问及今后的打算,赵邦林说,他将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发出具有枣庄特色的“葫艺”旅游纪念品,让“葫艺”走进千家万户,让小葫芦在全国乃至世界工艺品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标签:枣庄 葫芦 雕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