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水利工程与水文化完美融合的大运河碑廊

大运河碑廊

关仁山作品

关仁山作品

肖复兴作品

肖复兴作品

蒋子龙作品

蒋子龙作品

吕胜宾

京杭大运河河北境内的一段,别名南运河。因过去水势较大,明弘治三年于沧州南5公里捷地处设一分洪河道,东流入海,称捷地减河。捷地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同时亦建闸所。近200年后,乾隆皇帝路经此地,题诗立碑,是为乾隆碑,成为当地一景。从此,这一普通的水利工程也藉此声名远扬。近年来,依托大运河丰厚的人文遗存,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赋予古老闸所以全新的内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精心打造了以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主要背景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的水利人文景点——大运河碑廊。

大运河碑廊景点包括“三廊、三园、两河、两闸和两碑”, 三廊即文学廊、历史长廊、书法廊;三园即宪示园、垂钓园、治水园;两河即大运河、捷地减河;两闸即捷地分洪闸、捷地泄洪闸;两碑即乾隆碑和宪示碑。

文学廊的碑刻全部以长廊的形式布置,按专题内容分著名作家廊、沧州文人墙和历史名人墙。入门的京杭运河作家廊,碑刻18块,其中多王蒙、铁凝、蒋子龙等大家手笔;沧州文人墙,碑刻37块,记载了沧州作协著名作家和诗人的文学作品;历史名人墙,碑刻28块,记载了历史上大运河的风貌,由沧州青年书法家书写,抒发了年轻一代对大运河无限的追思和热爱。

中部的历史长廊,主要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风土人情,集中了诸多沧州本地和沧州籍书法家的书法和篆刻精品,碑刻100余块。二三百块碑刻书韵流芳,或飘逸或遒劲,真草隶篆诸体兼备,与幽然的环境相得益彰,堪称沧州书法艺术的宝库。游人徜徉在树影水光中,畅游于书法艺术的长河,漫览也罢,欣赏也罢,临摹学习也罢,目之所触,信手拈来,人人都能采撷到属于自己的芬芳。

宪示碑园内有宪示碑亭,于清同治十一年立于园中,上面记载着当时捷地减河管理的相关规定,是研究中国河务管理的重要资料。令人称奇的是,宪示碑的背面碑文是年代稍晚的包公祠八条条规,两篇互不相干的碑文在同一块石碑上出现,较为罕见。碑亭东北角有一棵高20余米的大柳树是宪示园的标志物,树干粗壮,树形端庄挺拔,万千枝条低垂,倚水而立,摇摆着无限妩媚。关于此树的来历,据传,乾隆下江南时由此上岸,顺手将一柳枝倒插于此,后长成参天大树。此说虽有违常识,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垂钓园位于分洪闸的上游,万花园将建成一个集各种名贵花卉为一体的花园。

捷地以古运河和捷地分洪闸这一古老的文物而文明遐迩。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四年(608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宋称御河,清称南运河)长约1000公里,运渠自内黄以下,经临清、德州进入河北,利用平虏渠旧道,向北达天津。永济渠开挖规模很大,水面宽10余丈,全河可通航。永济渠的通航对我国南北水运和海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据《沧县志》记载,明弘治三年(1490年)开挖捷地减河时,即于减河上口建桥设闸。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直隶御史詹宽建议修复决堤(今捷地)、兴济二闸,以石干砌之,时其蓄泄,以杀水势(明《世宗实录》)。嘉靖十三年(1534年)詹宽建议被明朝廷议准,在捷地建成减水闸一座,以泄南运河涨溢之水。清雍正四年(1726年)挑通减河,设五孔闸,总宽8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闸为坝,撤去五孔闸板,并拆去四堵金刚墙(闸墩),龙骨石(闸底板)未动,面宽8丈。后来龙骨石落下了3.5尺,坝口太低,运河水至四分即行过坝,南运河洪水大量分入减河,造成减河年年漫溢,给两岸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清宣统三年(1911年)将坝改成溢流堰,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成八孔闸,沿用至今。

作为捷地减河渠首工程的捷地分洪闸位于北侧,它初建于明中叶,现存龙骨石为明代遗物;启闭机为1933年民国时的德国产品,现仍能灵活使用。南侧的捷地闸原为捷地电站闸,建于解放后,现已新建为引黄引江输水及防洪排涝的节制闸。放眼古今,捷地闸虽没有都江堰那般久远,但作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无疑也凝聚了沧州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证了数百年来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大运河碑廊的核心文物首推乾隆碑,是乾隆御书捷地兴济坝工记事诗碑的简称。碑以人名。此碑3米多高,为汉白玉石碑。此碑分为碑座、碑身、碑帽,有四条龙盘绕而成,正反两面均为二龙戏珠,其龙精雕细镂,刀法细致,甚为壮观。其是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下船看分水河闸修立的。与大部分留连风景之作不同,他在下江南的途中,于捷地闸口处两次题诗,后被人勒石铭刻,一处小型水利工程一与风流皇帝沾边,便具有了传奇色彩,成为大运河畔一处胜景。其“置闸缘蓄流,设坝因减水。弱则蓄使壮,盛亦减其驶”等诗句,诗味虽不足,但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兴修水利关注民生,倒也尽显其治国亲民的情怀。

从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上说,大运河碑廊的规划建设,在不失闸所本能的基础上,把古老的水利工程、古碑遗迹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宣传普及了水利知识,让人于轻松愉悦中接受艺术熏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周末休闲好去处,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真正和谐。

(作者系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工程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